第123章

因着杨怀恩的这番考前激励,就连褚亮这个抱着游玩来京城凑热闹的人都起了信心。

而辛长平更是心绪安定下来,他走到如今这一步,已经是从前不敢奢想的。

现在考取进士功名,更是不仅仅为了自己,为了自家娘子儿女,还要为了自家这可成为百年基业传承下去的纺织事业。

随着步伐越来越靠近贡院大门,辛长平胸腔内激烈的跳动声渐渐变得平稳有序,把户贴等资料递给检查的差役后,辛长平已经完全平静下来,脸上的表情坚毅,眼神坚定,难得在他这样一个向来谦和的人脸上,出现如此志在必得的表情。

会试是整个科举考试中,考程最为严苛的一场考试。

连着考三场,每场都要考满三天,除了每场考试结束的当晚,考生能离开贡院回住处洗漱修整一晚,整整九天六夜,考生都是被困守在迈不开步的小小号房里。

这三场会试每次结束的时候,杨怀恩都早早下值带着自家的家仆在考场外等候。

第一场辛长平他们出来时还神采奕奕,第二场出来时已经有些神态萎靡,到第三场出来时,周边不乏出了考场就昏倒在地的考生,辛长平他们亦是脚步虚浮,双眼发直,见到杨怀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能微微的点头致意。

杨怀恩作为科场的老前辈,自然不会与他们几个晚辈计较,他当初考完这三场亦是脱去了几层皮,瞧着那地上昏过去的考生,杨怀恩目露追忆,几个晚辈比他还强一些,他当时就是这躺在地上昏死过去的考生中的一员。

杨家的家仆一人扶着一个,把辛长平他们拉回了马车上,车上有杨怀恩吩咐仆妇煮好的安神汤,给四人一人倒了一碗喂了下去,马车行动起来,四人全都被晃得睡了过去。

辛长平再次醒来已经是第二日的傍晚,他腹中空空如雷鸣,唇舌干涩发不出声来,真好似大病一场般厉害。

还好杨怀恩细心,特地嘱咐他的书童守在他床边,一步不离,见辛长平睁了眼,张开嘴却没说出话来,书童立马把辛长平扶着微微起身,身后塞下一个枕头靠躺着,然后去倒了温热的水过来送到辛长平嘴边。

辛长平急促的把水喝完,干渴的嗓子被湿润,终于能发出声音来,便轻声问道:“可有吃的?”

“有的有的。”书童点头,连忙起身冲出房外,一路小跑倒杨家的灶房。

灶房负责做饭食的仆妇见到书童便笑着说:“辛老爷醒了?炉上温着的热粥你快提过去,太老爷交待了,睡了太久刚醒过来不能吃太荤腥,免得伤了肠胃,先喝些清粥暖胃,缓一缓再正常用饭。”

“嗳,多谢大娘。”书童忙道谢,去炉上提了一小陶炉热粥,又接过仆妇递来的碗勺,便急冲冲的小跑回去。

书童把陶炉放在桌上,盛出一碗热粥端到床边一边吹一边喂辛长平吃下,辛长平吃了几口心中不再发慌,有了些力气便抬手把碗接过来,顾不得还有些烫便仰头整碗喝下。

一碗热粥下了肚,辛长平觉得自己终于活过来了,这才有心思问书童:“其余几位老爷可都还好?”

书童虽大部分时间在屋里守着自家老爷,但有杨家奴仆来给他送吃喝,或是替换他去净室时,也和对方打听了几句,笑着说:“老爷放心,另三位老爷也都还好,褚老爷比您还先醒一刻,他家的书童也去灶房取了粥,杨家的两位老爷在后院

住我不知道消息,但是老爷放心,昨日杨家太老爷请了大夫过来给您和三位老爷都瞧过脉了,大夫说只是劳累过度,睡醒了自然就好了。”

辛长平这才放下心,吩咐书童再给他续上一碗粥,再次喝完后便扶着床试探着下来走路。

走了几下恢复如常后,辛长平感叹一句:“还好得杨家收留,有山长经验丰富,不然此次若只你我,定是要受大罪了。”

书童心有余悸的直点头,他年岁不大,才十五六岁的少年,家贫自然长得也瘦弱,虽然自家老爷不是那肥硕的身材,可是却长得极高,那日科场出来,若只有自己一人,是万万扶不动、搬不动老爷的。

辛长平正和小书童感叹,住在隔壁的褚亮先一步寻了过来,在门外轻敲了两下门,得到应声后便推门而入,关切的问道:“学洲,你可安好?”

辛长平起身相迎道:“我无事,谨言你可也安好?”

褚亮笑了起来说:“甚安甚安,就是肚中空空,喝了三碗粥也填不饱,你可要一同去吃饭?”

辛长平穿好外衫便说:“好,只是不知子胥先生和含璋可醒来,我们先去瞧瞧他们?”

两人结伴去寻杨怀德和杨继学,这两人也早都先后醒了过来,杨怀德已经起了身,正在桌前默写考试的文章,而杨继学还抱着粥碗在吃。

得知堂叔已经开始默写文章,杨继学拿着勺子的手都停顿了下来,叹气道:“不愧是堂叔。”

他飞快的喝完剩余的粥,吩咐家仆去灶房要些好消化的饭菜,然后带着好友一起去堂叔的书房寻人。

杨怀德见到他们三人先是皱眉,像是想起了考前一个月的痛苦折磨,但很快眉头松了下来,这一个月虽让他饱受折磨,可也让他收获良多,瞧着自己正在默写的文章,杨怀德自己都能发现自己较先前进步了许多。

这三人许是学识不如自己,可每人都有自己更擅长的地方,且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总是各有侧重,杨怀德不得不承认,便是褚亮,自己都从他这里学习到了良多,受他启发,发现了许多自己从前不曾察觉的看待问题的新奇角度。

而堂侄儿杨继学,也是让他刮目相看,堂侄儿许是天赋比不上自己,但确实有在多年勤学苦练,根基打得极稳,书本上的知识出处都能张口即来。

至于辛长平,着实是最让他意外的存在。

辛长平来黎山书院的时候,杨怀德跟他还有过两分渊源,那时杨怀恩刚办书院没两年,原先收的都是本县各世家子弟,辛长平是进黎山书院的第一个平民学子。

落户在长河村的朱童生借着拜访当地大儒的名头求见过归家办学的杨怀恩一回,杨怀恩早就不是幼时那般眼高于顶,听说是个在乡村教书的私塾先生,抽空见了一回,勉励他的教化之功。

朱童生便趁着这个机会求杨怀恩收辛长平入学,说辛长平甚有天资,可自己才学平庸无法继续教导他,赞颂杨怀恩回乡办学的教化地方之功,又说平民之子亦是潍县乡亲,请求杨怀恩有教无类,莫要让辛长平因为出身所限白白浪费天资。

杨怀恩自己便有个极好的恩师,自然看得出来朱童生虽才华远远不如自己恩师,但对学生认真负责真诚相待之心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