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果然胡娘子摆手说:“哪有那么好仿的,连我夫君都说那绸布叫玄紫绸是污了玄紫绸的名,江州那玄紫绸染出来那是黑中带紫,紫里透黑,就跟两种颜色的染料被失手打翻了泼在绸布上一样,咱们的玄紫绸是出一匹货就被人堵在坊外抢着拉走,江州那仿的玄紫绸根本就卖不动。”
辛月听得都起了好奇心,那得是什么样子的布料?
见辛月好奇,胡娘子说:“明日我带来给你瞧瞧,我家夫君进货的时候被硬塞了几匹说让带回来卖着试试,若是卖不出去就当白送我们的。”
见胡娘子一副白送的都嫌弃至极的表情,辛月没忍住笑出了声,问道:“江州的丝坊难道不知道玄紫绸是咱们潍县出的么?竟然还想着把这仿制品卖到潍县来。”
胡娘子在江州熟人多,倒知道些内情,便小声和辛月解释道:“他们倒真不知道玄紫绸是咱们这出的,咱们出的布料量也不大,前头那些供给贺州都不够的,是有咱们贺州的绸布商人去江州进货,身上穿着玄紫绸给江州丝坊的人瞧见了,他们哪晓得贺州如今也有绸布了,只以为是江州的别家丝坊出的新布,便私底下让自家染坊的师傅仿制出这个四不像来。”
说到这,胡娘子也觉得好笑,讥讽道:“便是如今,他们还在私底下打听究竟是哪家出的玄紫绸呢。”
辛月听得无语又好笑,不过现在辛氏商行的规模已经扩大了,这一批出的新布大部分都要交给褚家带去外州售卖,褚家已经把各处的铺面都租好了,听褚奕说商铺的招牌都已经定做好了,只等着布料运到了便挂牌子营业。
招牌的名字便是贺州丝坊,和隔壁的贺州茶庄挨着,一瞧就是一家子。
想来到那时,江州的那些丝坊就该知道,这世上再也不止他们一处能做这丝绸生意了。
早就听说了江州织行行事霸道,连皇家都拿他们没办法。
皇家在江州的丝坊每年被控制着只能买到固定且少量的丝茧,简王为什么能想着跟辛氏商行买绸布送去滨州出海售卖,就是因为皇家出海的绸布量不大,便是多了他的仓位,也不至于和他皇兄抢生意。
如今辛氏商行有了皇上的股份,但和简王的合作依然生效。
对于先前只分给弟弟几座茶山,皇上心里还是有些愧疚的,他如今有了辛氏商行的四成股份,便不再看得上送绸布出海售卖的那些利润了,原本给简王的半船仓位便是从他自己那一艘船里分出来的,现在干脆把整艘船的仓位都让给了简王。
皇上心想,如今自己既有源头生产的利润,又能收到海贸不菲的税费,中间这些倒卖的利润便让出了也不心疼了。
辛氏商行如今在贺州有简王撑着,还有辛月自己新出炉的县主身份,后面又站着个世间最大的靠山,江州织行的行主便是知道了贺州的辛氏商行,怕也是没什么办法。
做了许多年的独门生意,终于也有了竞争对手了,日后要与贺州比物美,比价廉,江州以往那只要织出来就能高价卖出去的生意,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就像胡娘子说的那样,辛氏商行的先前那些玄紫绸,都是刚在染坊染好晾干,一拉出染坊就被候着的绸布商人自带了人截下拉走,连商行存货的仓库都进不去。
原先是说潍县周边的货辛氏商行可以送货上门,现在都不用了,当初提前交了银子拿到取货单的绸布商人根本等不到辛氏商行派人送货,各个都挥着取货单候在坊外等着自提。
毕竟辛氏商行放出的取货单太少,许多没能定上货的商人也常守在坊外伺机捡漏。
上回一路随着春闱报喜的官差跟到长河村,后又主动替辛家去黎山书院接辛盛、辛砚的徐乙与何安,便是抢着定到了玄紫绸后留在潍县寸步不离,直到拿到了自己的玄紫绸才立马拉着布料离开。
徐乙和何安各抢到了三十匹玄紫绸的取货单,何安家是开布庄的,这些布料既有整匹卖给县中富贵人家的,也有散着裁开卖的,具体挣了多少银钱何安知道得不清楚,反正他娘是日日欣喜得很。
徐乙拉回去的布料全是裁开了卖的,徐乙留了两身料子给他娘子做了一身裙子,他自己也做了一身新袍,夫妻俩穿着新衣卖衣料,一时躲在树荫下,一时走到阳光里,笑容满面的给客人们演示这玄紫两色的变幻。
一匹玄紫绸他三两银子买过来,卖出去便得五两银子,除了先前给了他定金的客人,剩下料子也慢慢被人买空了,跑了一趟潍县便挣了五十余两银子,徐乙忙把钱庄借的银子还了。
原先他做行商一个月辛辛苦苦也就有二、三两银子的收入,夫妻俩年纪都不小,都想着早日生个孩子,可家里就两间破屋,一间做饭待客,一间是卧房,孩子大了都没个自己的屋子。
现在手里有了几十两银子的本钱,徐乙便想着租个小铺面正经的做生意了。
他新娶的娘子虽是个伶人,但也有些针线手艺,夫妻俩的新衣便是娘子自己缝制的,徐乙心想这布庄生意要压许多货,他这点子本钱不够使的,干脆就先开个卖衣料和成衣的小铺子。
这好料子不光是富贵人家喜欢,府城里许多谈不上富贵但也殷实的人家也有做好衣裳的需求。
或是家里儿子在书院读书讲究个体面,或是家中女儿年岁渐长要相看对象需要好生打扮,再者家中父母办大寿,也要做上一身好绸衣,便是家中男女主人出门见客,也想穿一身体面的衣裳呢。
徐乙租下一个小而便宜的铺面,为了省钱自己动手把铺子装潢了一番。
上回他在长河村吃状元郎的流水席,和辛氏商行股东的夫君胡老板搭上了话,胡老板以前是个街头混子,对徐乙这般江湖游侠十分佩服,几句话就聊成了朋友。
铺子装好了他便又骑着老马来潍县,他这个生意料子的品类要得多,数量却要得少,若是在府城的绸布庄买布,必定是又不便宜又嫌他要得琐碎。
胡老板对朋友却很热心,亲自带着徐乙一匹一匹的看过自家铺子里的绸布,还热情的告诉徐乙哪些布好卖,知道徐乙没多少本钱,竟然还主动提出只先收一半货款,剩下的一半等徐乙卖出了银钱再来结,这样他的银钱就能多进些种类的料子,生意才好做。
徐乙自然是求之不得,感激不已,瞧见胡老板的铺子里也没有玄紫绸在卖了,徐乙便问:“胡老弟,你家都是辛氏商行的股东,怎么都拿不到辛氏商行的绸布?”
胡老板闻言却摆手说:“徐大哥误会了,这商行的股东是我两个继子女,而且就算是商行股东,也一样要排队拿布,我隔壁那绣铺的宋老板,她夫君、女儿都是商行股东,她女儿还是辛氏商行的大管事呢,绣铺里的绸布也是绣铺的掌柜自己去排队抢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