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3页)

这样子,简直比二顺还要通人性。

姜枝忍不住问道:“沈教授,怎么样?能看出些什么吗?”

沈教授没有立即回答她的话。

而是拿出高级检测仪,对着蔓藤检测了下。

“滴——”

依旧是没有后续提示。

沈教授露出一抹古怪的表情。

看得姜枝心一紧,“沈教授……?”

沈教授摆摆手,他收回检测仪,随后抹了把脸,沉默了片刻才说:“检测仪检测不出来这种事,这么多年,我们只遇到过一次。”

姜枝闻言精神一振。

“是什么情况?”

“当时我们去云巢巨木那实地考察,用高级检测仪对那颗橡木检测过,结果和刚才是一样的。”

“我们讨论过很多次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那棵树目前超出我们的认知,它是在我们认知以外的东西,其他具体的,我没办法给出更多答案,得进一步做一些生物实验才行。”

姜枝心里一沉。

若真是这样,是不是意味着,这颗种子真的和那棵云巢巨木是一样的存在。

而眼前这棵生长迅速的蔓藤,最后也会长成云巢巨木那样的规模?

若是这样,恐怕整个自建房区都会受到影响……

姜枝:“沈教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沈教授抹了把脸,“这东西长得太快了,不大适合种在你们这块地,如果你不介意,可以暂时先把它移植到1号采集区,我这边也需要再观察一下才能给你答复。”

姜枝皱了皱眉。

移植去采集区……?

她有些犹豫。

沈教授看出她的迟疑,便说:“小姜同志,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我们可以一起商量。”

到了这时候,姜枝也只能实话实说,“其实,我的精神池和这棵蔓藤有联系,我是怕到时我的精神池受到影响……”

沈教授一听,也知道这事马虎不得,便说:“你放心,这棵蔓藤我们也会找人看护住,不会让闲杂人乱动的,这一点你不用担心。”

他开玩笑道:“而且看它只亲近你的样子,别人也不敢有什么想法啊!”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即便姜枝心里仍有些隐隐的担忧,却也没别的法子了。

——这棵蔓藤实在是长得太快了。再这么下去,她都怕自家会被毁了。

两人约好明天由沈教授带人来移植后,沈教授便带着助理匆匆离开了,看样子,是回去查藤蔓的相关资料了。

等人离开,姜枝才想起,自己想要的网纹草的种子对方还没给呢!

姜枝有些无奈。

算了,等明天再说吧。

回到家,姜枝就把移植蔓藤的事说了。

众人听了,脸上都带着点不舍——毕竟是看着从种子长起来的,可瞧着这蔓藤的长势,也明白事情没办法的事。

姜老太太叹口气:“挪吧,总不能让它把家给撑破了。”

大家虽有遗憾,却没人反对。

在姜人家讨论蔓藤的事情时,姜树和姜文两人已经跑到廉租房区。

两人熟门熟路地穿过几条窄巷,很快就到了姜旺家门前。

兄弟两去到的时候,姜旺正坐在门槛上,用仅有的左手慢慢编着草绳。

“旺叔!”

姜旺听见喊声,抬头见是姜树和姜文,激动得站起身。

“大树、阿文!你们来了?快,快进来坐。”

兄弟两对视一眼,也没客气,跟着走进去。

屋内火堆上的铁锅冒着热气,飘出淡淡的食物香。

姜树见床上空荡荡的,好奇:“旺叔,怎么没看到大发爷?”

姜旺从屋里拖出两张小马扎,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灰,黝黑的脸上带了笑:“他带孩子去楼上和隔壁的烤火去了。”

天气冷,他们一家和楼里相熟的几户人家商量好了,轮流生火取暖——谁家当天生火,楼里的人就都往那户凑,挤在一块儿烤火,这样能省下不少木柴。

姜树一听,便也没再问。

“旺叔,今天来,是想找你帮帮忙的。”

姜旺一听,连忙道:“什么忙,你们尽管说。”

“我、我还没谢谢你和阿枝,这几天我们才能吃上餐像样的……”看得出姜旺不善言辞,说两句,脸都憋红了。

姜树为了避免双方尴尬,连忙笑道:“大家以前都是一个村的,我们也没帮多少,旺叔你别放在心上。”

怎么会没帮多少呢!

寒潮过后,粮食金贵得很,哪怕只是一斤,都可能是救命的指望。

兄妹俩昨天送来的那些,够他们一家省吃俭用撑上一个多月。就这一个多月的缓冲,他们便能趁着天气稍缓时出去采集些吃的,多少囤下点,日子也能喘口气。

可以说,兄妹两送的粮食,和救命粮没区别。

姜旺想说的很多,但愣是憋不出一个字来。

憋了老半天,最后道:“大树,我嘴笨,不会说啥好听的。但你们兄妹俩……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都愿意做!”

姜树一听,脸上忍不住露出点哭笑不得的神色,心里却对这位朴实的老叔生出几分暖意。他这般执拗地记着这点情分,反倒让自己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了。

“旺叔,不是什么大事,基地后天不是要组织咱们老百姓去隔壁市的码头打捞海鱼什么的,我们对这方面一窍不通,所以想让你教教我们。”

姜文在一旁补充,“还有冰钓啥的需要准备什么,也麻烦旺叔和我们说一说。”

姜旺也知道这件事,可惜他们家的人抢不到第一批去的名额。

能帮上姜树他们的忙,姜旺很高兴,想也没想就一股脑地说了。

“冰钓的话,得找块结实的青石板,凿成巴掌宽的片子,绑在长木杆头上当凿子,凿冰窟窿够用了。钓线用搓得紧实的麻绳,前头拴上磨尖的细铁丝当钩,挂点吃的,如果有肉最好,比啥都管用。对了,还得再备个竹筐,里头垫层旧棉絮,鱼上钩了能保点鲜……”

一说到钓鱼的门道,姜旺像是换了个人,原本木讷的眼神亮了起来,话也多了。左手比划着,从凿冰的角度到下饵的深浅,从看水流辨鱼群到起钩的力道,说得头头是道,那股子专业劲儿,倒像是常年跟水打交道的老手。

等他把能想到的细节全说完,姜树和姜文兄弟俩都有点发懵,你看我我看你,脑子里嗡嗡的。

——怎么听着,钓个鱼竟比下地干活还讲究?光是记那些弯弯绕绕,就够费神的了。

尤其是姜树。

他以前好说歹说也是个钓鱼老,虽然是那种一年钓不到一次的,但也不应该接受得这么困难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