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天策撒手没(第2/2页)
当然在王将军看来,某只太子才是异想天开、固执到令人头疼的那一个。
“城池虽多,却都可以避开。”李世民胸有成竹,“这条路线,我已经推演过上百遍了。”
“臣不同意。”
“况且我带的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一等一的骏马,又有马镫助力,只要不恋战,让赵军追,赵军都追不上。”
大部分的军队,其实水分都很大,跟李世民喝的酒似的,能有一成是主力就不错了。
号称十万,其实也就一万真正能打,其他的都是起协助作用,比如运送粮草、跟着主力打顺风局、凑凑人数、干点埋锅造饭的杂活,有没有铠甲和马匹都不好说,更谈不上铠甲有多好。
装备的代差,在李世民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翦看不出来吗?怎么可能?迎接太子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但是
“臣不同意。”王将军一字一顿,毫不犹豫。
李世民叹了口气,该说的话都说尽了,嘴皮子都磨干了。实在没办法,只好学嬴政,霸道发言:“不管将军同不同意,这事就这么定了。我们走了,等将军攻入邯郸的好消息。”
他飒然地挥挥手,大步流星地走到他的红马前。
鹞鹰振翅而飞,精神抖擞的骏马歪了歪头,刚等他飞身上马,就被王翦拉住了缰绳。
李世民:“”
真是,似曾相识的画面。前世今生,简直重叠了似的。
“将军,我大秦历代先王、无数将士热血挥洒,就是为了今日的统一大业。邯郸,是昭襄王梦寐以求心心念念的地方。为秦国故,诸位将军竭诚尽忠,哪怕殉国也绝不后悔,那么我,又岂能惜身?”
“太子与臣,如何能一样?”
“怎么不一样?”李世民反问,“我相信将军能攻下邯郸,也请将军信我能平安凯旋。”
他深深地看着王翦,身后的夕阳如血热烈,燃烧了半个天空。
“至少至少再等几日”
“再等我可就走不了了。”李世民向他笑笑,手掌覆在王翦手上,慢慢地用力,轻描淡写道,“将军,你要知道,你无权拦我。”
王翦的手缓缓落下,长叹出声,许久都没有说话。
大秦的太子带着他的三千人兼一只鹞鹰,扬长而去。
蒙恬与李信自然也在其中,只是心情截然不同。蒙恬一路上都无比慎重,李信却颇为兴奋。
他们避开人群密集的城池,乔装打扮,夜行日宿,斥候远放三十里,七拐八绕,花了十几天时间,悄无声息地摸到了云中城附近。
人衔枚,马裹蹄,露宿荒野,潜伏密林。
李世民主动提出去打探消息,蒙恬和李信全都跳了起来。
“臣也去!”
“还是让臣去吧。”
两人面面相觑,李世民干脆道:“蒙恬守着,我带李信去就行了。”
蒙恬欲言又止,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信欢快地跟他走了,转眼间就骑马没影了。
借着朦胧的星光,两人远远近近地摸索着云中城附近的道路和环境,用脚丈量距离,顺着附近的河流观察城防设施
云中城北靠大青山,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有长城连接于此,置高阙为塞,有一条发源于阴山的荒干水流经此地,南边百里就是黄河渡口,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3]
“赵军的重兵在防守北方,东南方向比较薄弱。”李信悄咪咪道。
“自然,因为林胡楼烦匈奴等胡人都在北方。我们一路过来,越往北越冷,山阴处甚至有未化的雪。云中寒冷,胡人只会更冷。若有大雪成灾,就算是二月,胡人照样会南下。既如此,当然要加派兵力防守北方。”李世民随口道。
“那我们”李信说了一半,好像觉得不妥,就停住了。
“我们什么?”李世民问。
“我们要不要联络胡人,里外夹击?”李信犹豫着小声,“毕竟我们没有带攻城的器械,云中的城防还挺严”
李世民瞅了他一眼,李信就忐忑地闭嘴了。
“确实是捷径,但说实话,胡人南下,比起打李牧,我可能会忍不住先打胡人。”李世民诚恳道。
李信挠了挠头,讪讪道:“倒也是。不过,胡人若和赵军交战,那我们坐收渔利不就行了吗?”
李世民沉吟着,望向这赵国北方坚固的堡垒,就像在透过厚厚的城墙去审视所有的弱点。
一张详细的地图在他脑海中展开,阴山、长城、云中、原阳、九原、雁门、代郡、河套、楼烦故地
这世间,不存在完美无缺的防御,因为防线是由人组成的,而兵力本就有强有弱,布置防线时就有疏密,那就有漏洞。
如果他不去攻重兵把守的云中城,而是夜袭黄河渡口的粮道
正思量间,他看见了烽火台袅袅升起的狼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