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丧钟:如果真的有黄泉(第2/2页)

若是崩溃大哭,嬴政还能让他靠靠,哭完发泄一下,说不定能好点,结果太子他却又不怎么哭了。

他只是不吃饭。

这比哭还麻烦。

外显的悲伤好歹流露出来,让人有安慰的余地,内积的沉痛却无法安慰,只能自我消化。嬴政很明白,他惯于如此。

从前总觉得这孩子与他性情截然相反,一点也不像他,但当太子真的像他时,嬴政却发自内心地觉得:还是不像为好。

“你不是答应了你曾祖母,要好好吃饭吗?”

“我在尽力。”

他花了足足一刻钟,很尽力地吃了一个豆腐包子。那种勉为其难的表情,简直令人怀疑他手里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能吃的。

若不是他们吃的同样的食物,嬴政都要产生疑虑了。

“你这样,你曾祖母也会不安心的。”

“我知道,但这不是我能控制的。”李世民诚实道,“我感觉,我一点都不饿,再多吃一口,就要吐了。”

话说到这份上,那就真的无法可想了,唯有等待万能的时间,冲淡这种难以自控的哀恸。

嬴政便带着太子处理更多政务,转移他的注意力。

吞食赵国的时候,秦王就意识到秦国原本的官吏不够用了,如果依然用赵国本土的官吏,那从上到下政令都不通达,和楚国有什么分别呢?

选拔更多优秀的基层官吏,成了除却打仗以外,最棘手的问题。

好在这个问题,在多年前的雍城,平地摔的小太子就帮他解决了一半,当年那场气得嬴政麻木的架没有白吵。

如果一个受伤加哇哇哭,另一个心累到灵魂出窍,也叫吵架的话。

除太学外,各郡的郡学里已经储备了足够的俊杰,有些已经投放到各地干了几年基层了,还有些直升中央,平步青云。

在秦国原有的举贤制和法家等内部才有的考试选拔之外,秦王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升了力度,大肆宣传并诏令各郡县考察推荐,每年至少举荐两个贤良的人才,进入咸阳考试,考核合格后任命为官,或者进入太学。

太学俨然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官员孵化基地。

这跟察举制好像也没啥分别,果然政治制度都是一脉相承,逐渐流传变化的。

李世民毫无意见,举双手赞成。

秦王政十九年,燕国灭,燕王喜被俘。

二十年,秦王命李牧与王贲攻魏。

按照大事开小会的传统,就这几个核心人物聚在麒麟殿,对着地图做前期的准备和规划。

李牧问道:“此次攻魏,太子参与吗?”

“秦攻魏,如狼叼兔子,两位将军足够了,我就不参与了。”太子回答。

李牧又问:“那日后攻楚呢?”

“呦,什么曲子这么难,要学一个月?”

“我牙都快酸掉了。”

“真会哄啊,亲手做的琴,这么用心的礼物,我都没收到过呢。”宣太后瞥了嬴驷一眼,“看看人家。”

“这你也要比?咱们跟他们,根本不一样好不好?”嬴驷默默离她远点。

“太子画的政儿好像,政儿九岁那会儿是这样没错。”子楚乐呵呵地看着,“这画要是能捎给我就好了。”

“等夫人下来,我问问,不过我估计她舍不得给你。”存在感从来没有这么强过的嬴柱,笑容满面,颇为期待。

“你期待什么?不该期盼你夫人多活几年吗?”宣太后奇道。

“她有心疾,发作起来太难受了,吃什么药都没用,年纪大了发作更频繁,还带起头疼了。她虽舍不得太子,我却也舍不得她。早些过来,也能少疼几天。”

这个思维方式还挺务实的,其他人也都表示理解。

“就是太子有点可怜,接连送走两位亲长,不知得哭成什么样。”

“没办法,他年纪太小,长辈们年纪都太大了。”

嬴柱默默地算着时间,看着水镜里的华阳太后离开人世,而后就赶着去接她。

再次重逢的时候,隔着二十余载的光阴,他们都恢复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时光。

她比较爱美,便更年轻些,天青的长裙犹如流水迢迢,抱着琴和画,嗔怪道:“怎么还不过来帮我拿?”

嬴柱忙迎上去:“我这就来。实在是夫人绝色,忍不住看久了些。”

青山与碧水,终会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