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第2/2页)
“郡县也不见得没有缺点吧?”比起淳于越的脸红脖子粗,伏胜要情绪稳定得多,只淡淡地回了两句,“上令急如火,下应疲于命,一旦君失其道,主弱臣强,关中孤悬,外郡无藩卫之助,顷刻便能起兵反叛,彼时外族入侵,叛军四起,亡国也会更快些。”
这个话太重,李斯有点不好接,接了仿佛也不吉利。
但李世民无所谓,他朗声道:“君失其道,则国该亡,与分封或郡县,亦或郡国并行,有何相干呢?”
其实还是相干的,但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前面,也无人再去纠缠。
因为太子怡然起身,施施然从内室的屏风后面转到中间的厅堂中来了。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6]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太子,纷纷低首。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7]”太子笑道,“说直白点,但凡君主对臣民好一点,都没那么容易亡国。即便时运不济,接手了烂摊子无力回天,也照样会有人助他、念他、替他惋惜,千百年后依然缅怀。而如今,六国既灭,诸位可有怀念的君主吗?”
一时间鸦雀无声。
六国的君主是什么样子,还需要一个一个列举吗?有什么可怀念的?
怀念谁?怀念韩王怂,还是怀念齐王蠢?要不然怀念赵王是怎么宠信奸佞诛杀自家大将的?
“六国有这样无能的君主,我大秦统一天下,终结乱世,车同轨书同文,致使分裂的国家与人心重新聚起,算不算伟大的功绩?”李世民温和地看向儒生们,尤其伏胜和叔孙通。
“算。”叔孙通点了点头。
“有这样的功绩,不足以封禅吗?”李世民再问。
“光有功是不够的。”淳于越硬邦邦道,“当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后,也试图封禅泰山以彰显功绩,但被管仲劝阻。
“管仲言,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祥瑞与德行都不足,不能封禅,打消了齐桓公的念头。[8]当今天子,虽然功高,却何来足以封禅的德行?”
“也就是说,你承认父皇陛下的功是无可置疑的。对吧?”太子微笑。
“……对。”淳于越咬了咬牙。
“好,那么这一点,就不用再讨论了。包括分封郡县,也不是议论的重点。凤凰与麒麟,谁也没见过,嘉谷到处都是,这样玄之又玄的说法,我们也略过。在座诸位有所质疑的,是天子的德行。是吗?”
又是一个问句,太子很喜欢用问句,一句一句引导众人的思路,把话题的走向引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有聪明人发现了,但没有反驳。
“是。”淳于越肯定。
好极了,德行,两辈子加起来他修了几十年德行了,要是不能堂堂正正地辩过这帮儒生,他这些年就白干那么多事了。
仁慈的名声,就是该这个时候派上用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