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袁崇焕一生中的最大错招(第4/6页)

还有部分原因,可能就和袁崇焕对皇帝“五年复辽”的承诺有关。

从袁崇焕到达辽东前线后的一系列动作中,可以看出,那个承诺的确使他感到了巨大压力,使他特别急切地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整合麾下的所有力量。譬如,为了减少可能产生掣肘和扯皮的环节,他将山海关内外的统兵权裁撤合并到三员大将身上,将锦州和宁远合并为一镇,由祖大寿总领其事,加中军副将何可刚为都督佥事,协助祖大寿驻守锦州;将赵率教从蓟门移驻山海关,袁崇焕则坐镇于宁远。他和上述三位大将立誓,五年平复辽东,届时如果达不到目标,袁崇焕将亲手杀死这三员大将,然后砍下自己的头颅以谢天下。上述情形报告给崇祯皇帝后,皇帝曰:可。

“五年复辽”,谈何容易。袁崇焕在皇帝面前的这个承诺,其严重程度根本就等于用自己的身家性命立下了军令状。为此,皇帝和帝国政府对他一路绿灯,差不多满足了他所有要求,提供了所有他需要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届时交不了差,那个在不动声色之间干掉了魏忠贤的青年皇帝,对他是否会比对魏忠贤更客气,是可以成为一个疑问的。因此,袁崇焕必须把他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力量尽快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他的指挥下如臂使指地指向后金汗国,决不允许有不听招呼的情形出现。

这些力量中,包括了蓟、辽、登、莱、天津的所有军事单位和与军事有关的单位,其中,毛文龙的皮岛东江镇当然是重要的一支。

宁远兵变时,袁崇焕请求朝廷按时下发军饷,皇帝不高兴,一位大学士迎合皇帝说:若是士兵一闹就发饷,那其他地方的军队有样学样怎么办?对于袁崇焕来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是毛文龙不听招呼,自己没有办法修理他,其他那些力量不听招呼怎么办?五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届时,自己拿什么去兑现那“五年复辽”的承诺?

毛文龙有勇有谋有胆魄却不听招呼并非自袁崇焕始。当年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时,毛文龙并不买账,只听其老上司王化贞的指挥,令熊廷弼气恨难消。多年前,袁崇焕第一次赴任辽东之前,曾经与熊廷弼有过很是投机的长谈,或许那时,他就在熊廷弼口中知道了毛文龙的嚣张难制。

宁远保卫战之后,袁崇焕晋升为辽东巡抚,为了协调各方力量一致行动,曾经因为毛文龙是连接朝鲜牵制后金侧后翼的桥梁,所以奏报朝廷,准备给他那里增调精兵良将,以加大努尔哈赤腹背受敌的力度,谁知,毛文龙想尽一切办法予以阻挠,并连连上书批驳袁崇焕,搞得就好像袁崇焕垂涎于他那地盘似的。最后,终于把袁崇焕的计划无疾而终地给“淹”了。因之,在袁崇焕心里,可能会认为毛文龙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大计于不顾,怎么看怎么像奸商海盗加发国难财的割据军阀之流人物。

这就是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不同所在。这两个性格有些相似的人物,品格的差异却很大。

或许毛文龙对帝国朝局的认识比袁崇焕透彻,但其品格却比袁崇焕远为低下。因此,才选择了一条保存实力、积蓄钱财,甚至虚报兵额、冒领军饷、走私贩私的道路。如果政治清明,他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封疆大吏,若大环境相反的话,其合乎逻辑的发展轨迹,必定是指向割据一方的军阀和乱世之枭雄。可惜,帝国政治给他提供的是后一种环境。

袁崇焕则可能是个胆汁质的热血男儿,一个饱读圣贤之书、充满家国情怀、有勇有谋、有为有守、急功好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徒一类人物。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下,除极少数政治清明的时代之外,袁崇焕的命运,大体上是绝大多数时代中这一类人物的标准结局。譬如五百年前的岳飞,譬如本朝百多年前的于谦,譬如前不久的熊廷弼。

只是,无论如何,此刻的毛文龙不管他像个海盗奸商也罢,像个割据一方发国难财的军阀也罢,他毕竟还只是“像”那玩意儿,而不是已经“是”那玩意儿了。他毕竟还是帝国东方一路前敌大军的统帅,毕竟在朝鲜已经成为后金汗国兄弟之邦的情势下,他还坚持在那里,形成着敌人侧后翼巨大的后顾之忧,从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毕竟他手下的数万将士是跟着他一起在战争中冲杀出来的。而在帝国制度下,最重要的是——毕竟他是皇帝才有权力处置的帝国重臣。在这种种情势之下,袁崇焕痛下杀手,如何能不构成一个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错误!

袁崇焕与毛文龙这两个强人之间发生冲突,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事实上,在袁崇焕此次奉召赴京时,一位同样讨厌毛文龙的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就曾经到袁崇焕住所,和他探讨怎么样对待毛文龙的问题。袁崇焕表示:毛文龙能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一)

赴任之后,袁崇焕曾经给兵部尚书写过一封信,其中谈道:“皇太极屡屡想和我讲和,朝廷重臣中也有人主张谈和。毛文龙若和我同心协力,我当然对他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效提刀之力。”(谈迁《国榷》卷九十)这封信实际透露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皇太极作为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共同敌人,可能在促使袁崇焕举起那柄诛杀毛文龙的尚方宝剑时,产生过绝大的作用与影响。

皇太极继位后第一次出征朝鲜时,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希望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扫除大明帝国驻扎在朝鲜领土上的军事基地,指的就是毛文龙的部队。在皇太极召开的出征朝鲜誓师大会上,誓词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朝鲜累世得罪我国,理当征讨。但此行不是专攻朝鲜,明朝的毛文龙就在朝鲜近海海边,不停地招降纳叛,因此,我们才要行此天谴。”(《清太宗实录》卷二)在与朝鲜约为兄弟之邦的谈判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要朝鲜断绝与大明帝国的关系。不料,朝鲜口惠而实不至,虽然签订了盟约,实际上却并不执行。大明帝国军队照样在朝鲜领土上驻扎、屯垦、做生意,威胁后金汗国的侧后翼。而皇太极没有水师,没有船只,八旗铁骑在陆地上横冲直撞,在海上则完全找不到北,是故,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对毛文龙基本束手无策。

因此,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也让大明帝国第一个投降的将领李永芳劝诱毛文龙投降,这种劝诱过去在大明帝国官员与将领身上多次发生效力。但此次仍然被毛文龙拒绝,毛文龙将此事报告了皇帝。于是,李永芳建议皇太极:“兵入中国,恐怕毛文龙会截断后路;最好是给袁崇焕写信,假装答应归还辽东给他,条件是必须杀掉毛文龙。”皇太极按照李永芳的建议做了,袁崇焕则秘密回复,同意这一交换条件。(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