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4/5页)

“我不困。”

不仅不困,还精神得很。

除了几家姻亲的安置,赶车,煮饭,分粮分水都得仔细规划和安排。

她弯腰出去,“大堂伯,我和四爷爷坐一车。”

老村长需要躺着,因此车上没有堆放太多物件,明家人死皮赖脸的贴上来要坐车,赵大壮被缠得烦闷不已,听到这话,喜出望外,“三娘要坐这车,你们去其他车吧。”

赵四娘已经问过所有人了,没有四叔点头,谁都不敢同意她婆婆坐车。

“大堂兄,我娘身体不好…”

赵大壮反驳,“我爹有事吩咐三娘,外人在场不合适。”

老方氏又去找老秦氏,买牛车时老秦氏是出了钱的,但她家人多,孩子们坐了车,大人是轮流走路的,哪有能耐让老方氏坐车。

“夜间凉快,走路不累。”老秦氏挽了老方氏的手,“走,我们说说话。”

老方氏疲惫不已,“亲家,让我上车吧,再走下去,我的腿就废啊。”

“不会。”老秦氏拽着她往前,“逃荒第一天我也像你这么以为的,现在不好好的?”

“……”

老秦氏劲大,几乎是拖着老方氏走,梨花见了,安慰哭肿眼的老吴氏,“四奶奶,莫愁眉苦脸的了,你看堂奶奶多高兴。”

老吴氏嗤鼻,“看不出来是装的啊?”

老秦氏期盼族里善待她闺女,自然不会为老方氏得罪人,她道,“信不信,你堂奶奶会一直跟你堂姑婆婆耗下去。”

“……”

别说,老吴氏猜对了,老方氏不想走路,碍于老秦氏作陪,硬咬着牙往前走,寻思着老秦氏熬不住坐车时她就跟上去。

谁知走了好几里地老秦氏都不喊累,倒是她双脚像绑了石块,每迈一步就汗流浃背。

“亲家,你不坐车吗?”

旁边坐车的儿媳妇都换婆婆坐车了,老秦氏怎么没半点反应?

她侧目看老秦氏,后者立刻挺胸,“我又不累,坐什么车?”

“……”

确定不是嘴硬?听这呼吸都快喘不上气了啊,老方氏狐疑,“真不累?”

老秦氏大腿一迈,“不累。”

心不累腿就不会累。

“……”老方氏泄气,“可我走不动了。”

“再走一会儿吧,这儿的尸臭味太重了。”

“……”

从城里出来就没怎么见到死尸了,不过偶尔蹿入鼻尖的臭味仍昭示着附近死了人,刚离村那会,一具尸体能让大家议论许久,现在都已麻木了。

可老秦氏麻木了,老方氏还恶心得很,一听尸臭味就捂了嘴干呕,“哪…哪儿?”

老秦氏伸长脖子左右嗅了嗅,指着左前方,“应该是那边。”

“……”老方氏弯腰吐了一嘴酸水,“怎么这么多死人?”

“荒年不都这样吗?”老秦氏望天,“幸好咱们出来了。”

去戎州或许还有生路,待在村里,只能等死了。

“你们村的情况怎么样?”老秦氏不动声色的拉着她往前拽,找话题分散老方氏的注意。

老方氏叹气,“像我这把年纪的几乎都死了,还死了几个不满周岁的婴儿。”

被老秦氏一打岔,老方氏忘了尸臭的事儿,反而跟她打听,“你三嫂子家还有多少粮?”

“没多少了,族里这么多人,省着吃也只够一个月。”

“钱呢?”

钱财不可外露,老秦氏自然不会给她交底,“钱都买了牛车,哪儿还有钱?”

“那她家什么都没了?”

“是啊,否则也不会出来逃荒了。”

老方氏不敢相信这么富庶的地主因为干旱就穷得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再看车上坐着的梨花,表情有些微妙。

“她家都那样了有什么好嚣张的?”

老秦氏蹙眉,“她们啥时候嚣张了?”

“你没看到三娘子那副嘴脸…”老方氏鄙夷道,“自己都成穷鬼了还含沙射影骂我是拖油瓶…”

“小孩子说话没个分寸,你何苦放在心上?”众多人里,老秦氏最不敢招惹的就是梨花,倒不是怕她,而是赵广安太护短,他要闹起来,整个赵家都鸡飞狗跳。

她提醒老方氏,“他阿耶是个混

不吝的,你小心点。”

赵广安在十里八村的名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方氏当然不会开罪他,“我就跟你唠叨两句,不会乱说的。”

梨花再差劲也是地主家的,她一外人哪敢说三道四。

她们说话时,梨花正和赵大壮商量接下来要办的事,先是族里排行,她让赵大壮根据族里人的年龄和辈分重新排行,方便日后安排活。

这事早些年就该做的,但他们从小叫习惯了难以改口便搁置下来,赵大壮点头应下,“还有呢?”

“明天得去接北边的姑娘们回来。”梨花说,“顺便找找哪儿水源。”

昨晚出城带的水喝得差不多了,这两天不多储些水,之后上百里地都找不到水喝,梨花道,“到时我拿些钱,遇到卖药材的买点药材回来。”

铺子卖粮的钱人尽皆知,不拿些出来,将来可能会起隔阂,她指明,“买治风寒的药。”

赵大壮说,“背篓里有。”

“不够。”

“只买药材吗?”

梨花点头,“四爷爷身边离不得人,明天你就不去了,让我大伯他们去。”

赵大壮镇得住场面,留下来更好,相反,赵广昌心思重,更适合应付那些难缠的姻亲。

说着,她朝前面喊,“大伯,明天你和大堂伯他们去村里接堂姑她们啊。”

赵广昌头也不回,梨花知他故意装聋,回头喊老太太,“阿奶,你和大伯说。”

话音未落,前头的人转过身来,“我找不着路。”

“没事,大堂伯识路。”

赵家姑娘出嫁都会有兄长送嫁,所以族里人是去过的。

赵广昌没有借口推辞,半晌后沉沉的应了句好。

梨花遂了意,继续跟赵大壮商量其他事。

族里人都得学会赶车,以便日后一人累了能休息,再就是煮饭,每顿舀多少粮需有定数,否则这点粮撑不到戎州。

赵大壮认真听着,“待会我将族里的名字整理成册子方便你日后安排事,对了,回来的姑娘们要做事吗?”

“要。”

“婆家人呢?”

“不给。”梨花说,“我们粮食也不多,养不了那么多人,不过可以教她们认野菜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梨花觉得这是最稳妥的法子,毕竟族里人也要挖野菜吃。

赵大壮担忧,“就怕她们不乐意。”

“不乐意也没办法。”梨花一直没说她的目的是益州,毕竟在众人看来,戎州城已是极远的地儿,心里那股劲儿也是撑到戎州的,若知还要北上,心劲儿估计都散了,所以她才瞒着,但粮食必须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