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5/5页)
不知多久没有看到过小动物了,孩子们觉得稀罕,围在院里不肯走。
赵广安骂他们没出息,积雪一融山里的动物们就回来了,天气暖和后只会越来越多,大家要是喜欢,自己挖陷阱捕就是。
到底怕他们把兔子弄死了,最后,赵广安把人骂走了。
梨花回来看到的就是赵广安左右手抱着兔子,一群孩子望着他一步三回头的景象。
“阿耶。”她喊了声,高兴地跑上前,赵广安献宝似的把兔子给她,“李解他们抓到的,养得好的话,过不久就有兔子吃了。”
梨花没有养过兔子,提着兔耳朵瞧了瞧,“听阿耶的。”
赵广安咧嘴,余光瞟到扛锄头回家的赵广昌,凑到梨花耳朵边说,“话说,咱要不要去益州城啊?”
赵家粮食还够吃,但肉已经没得吃了,春耕累人,总不能又宰牛吧?
他拉着梨花进屋,“李解说附近好多村民按耐不住想下山了。”
山里可耕种的地太少了,便是赵家人多,开荒也累得半死,地里的树根多,光是挖树根就费劲,土里还有石头,挖挖捡捡,并不容易。
就说赵家的几块麦地,麦苗长势好,绿幽幽的,就是除草有点棘手。
看着是草,一扯就带着错综复杂的根,稍不留神就把麦苗拔了起来,所以大家除麦地的草只敢拿刀贴着地割,去年仓促点没什么,长此以往可不行。
周围都是这种情况,耐心好的还行,耐性差的就不行了。
尤其大家手里是有钱的,哪儿舍得窝在山里遭罪?
梨花蹙起眉头,“李解呢?”
“去灶房了。”
“我找李解问问。”
梨花把兔子还给赵广安,转身往灶房走。
路边还残着积雪,但被野草盖住了,有些地方不细看看不出来,梨花在水槽边看到李解。
他握着竹筒,竹筒没入水槽舀水,感觉到有人靠近,他往旁边挪了一步,看清是梨花,面无表情的脸上浮起浅淡的笑容来,“三娘...”
“外面的春耕怎么样?”
“年前开出来的荒地都种上了庄稼,村长说没有懒散的人,运气好的话,家家户户都有收成。”
村民们一起开出来的地没有分,而是一起耕种的,活儿也是村长分配的,大家都很积极,哪怕后进山的人多少也占了点地,不会颗粒无收。
“大家想下山是怎么回事?”
“活太重,靠野菜充不了饥,有人就想到手里的钱财珠宝了。”李解说,“村长问咱有没有法子,不买粮,买点种子也行。”
“你怎么回的?”
“没回。”
李解有自知之明,这种事他做不了主,梨花问,“你觉得呢?”
李解拿起竹筒,啜了口水道,“我觉得还不是时候,积雪还没彻底融化,有些路段是打滑的,咱又穿得多,遇到危险不好跑,真要下山的话,至少要等天气暖和后再说。”
到时卸下厚重的草衣,身子会矫健得多。
“那你就这么回他们,记住,千万不能让村民们擅自下山。”
这事关乎所有人的安全,刚春耕时梨花就跟几个村长打过招呼了。
李解应下,“还有一事。”
梨花侧目。
因元家那事,老太太说什么都不肯梨花出谷,这两月,给外村送种子送嫩苗都是李解代办的。
外村人已经很熟悉李解了。
“树村的村长选个地做集市,方便大家以物易物。”李解原话转达老木匠的话,“大家一起经历那么多,遇到窘境不好开口,有集市的话,大家看上什么可以用自己的东西换,既不怕消磨人情,还能方便大家的生活。”
梨花不禁想到
了老太太,老太太的那把篦子几乎全族人都用过,就现在还有天天跑到家里借的,老太太慷慨惯了,唯独不借给四奶奶,因为正月里四奶奶没借竹片给她。
老太太缝竹甲差几个竹片,见四奶奶离得近,顺嘴就问了句,说之后砍竹子回来削了竹片就还她。
四奶奶没答应,两人又吵起来。
如果真有个以物易物的集市,这种矛盾会减少许多吧。
她想了下几个村的位置,“庙外怎么样?”
李解:“我和他们说说。”
建庙是为了祈福,也为了感激叶家的送粮之恩,所以庙的位置选在山谷与村当中的位置,也算在几个村子的中间。
这种集市没有固定的摊位,也不用交租,只要大家秉持不坑不骗你情我愿的原则就行。
李解转达梨花的意思,准备在第五天开集。
为了图个喜庆,基本家家户户都拿物件凑热闹,老太太已经许久没赶过集,一大早,拿着自己做的口鼻巾就出了门。
梨花想去,刚搭上老太太的手腕就听老太太说,“集市乱,你就别凑热闹了,小心被拐跑了。”
都是山里的村民,哪儿就有人拐子了?
梨花好笑,“阿奶,我去看看,看一眼就回来。”
宁儿和李莹也想去,两人怕老太太不高兴,眼巴巴的站在身后,只盼梨花能说动老人家。
老太太哼哼,“看一眼也不行。”
听说元家的事后,她被恶心得吐了好几天,甚至起了高烧,夜夜做噩梦,梦里遭虐待的人变成了梨花,她遭人绑在床上,日日取血,瘦得跟寒冬里的枯枝似的,十几岁沧桑得她都快认不出来。
那些日子,她天天哭着醒来的。
所以哪儿可能让三娘离开山谷?拍拍孙女的手,语重心长道,“你想要什么,阿奶给你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