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3/3页)
“没什么 ,”楚天青喃喃自语,“我在思考人生。”
“那你慢慢思考吧,我感觉你也不比我正 常多少。”宋远舟转了回去,没再开 口了。
纪明川仍在阅读那一篇作文。
他 读到这几行字时,指尖略微抬了一下 ,又落回了纸页上:“八岁那年,外公走了。母亲带我从坟头回来,那晚下 了一夜的雨……十三岁那年,爷爷奶奶相继倒下 ,家里债台高筑……我守着生病卧床的外婆,她躺在床上望着屋檐,一动不动……我仿佛站在生与死 的分界线上,第一次意识到,人活在世间,其实一直是在为某个 终点做准备……”
纪明川把纸页捋得更平整,接着默读下 去:“年幼的我还不懂,原来成长 ,不只是一点一点往上走,也可能是一次一次往下 坠……可也正 因如此,人生会在前进与后 退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方向。我渐渐明白,雨会停,天也会亮。倘若有 一天,父母不能再为我撑伞,我也能依靠自己在雨中站立。我已经学会了独自撑伞,将来,也想把伞递给那些 仍未走出风雨的人……”
全篇作文多处引经据典,既有 《存在与虚无》《人生十论》《道德书简》的哲理精华,也夹杂《庄子》《韩非子》《古文观止》的思辨光芒。
纪明川合上试卷,把卷子还给楚天青。她神色平静,一句话也没说。
但他 还记得她对命运与成长 的感悟。那些 文字里,没有 哀号,也无怨恨,只是一笔一划记下 回忆。
她写童年的离散,也写少年的隐忍,却 不乞怜、不张扬。那样的从容与克制,实在是……让人想观察,又不敢打扰。
纪明川猛然回过神,他 是不是想得太 多了?
“你的卷子呢?”楚天青又在他 背后 问,“不是说好了,我们 两个 人互换吗?”
纪明川把他 的卷子往后 一送,放到了楚天青的桌子上。
她低头翻看,很快就看完了。
他 写得工整、流畅,结构完整,语言妥帖。可是她却 觉得,没找到自己想看见的东西。
纪明川的这篇作文,没有 流露出任何真 实的回忆,也没有 提及具体 的人或事。
他 只是把“童年”这个 命题,嵌入了熟练的技法之中,像是一篇为高分而生的作品,缺少了一点真 情实感。
“你的童年是什么 样的?”楚天青直接问他 。
“普普通通,”纪明川收回她递来的卷子,“没什么 值得记住的。”
楚天青轻轻应了一声:“哦。”
她隐约猜到了,他 不是没有 故事,只是不愿意告诉任何人。
不知不觉,上午三节课很快过去。
前两节课,王老师带着大家订正 语文试卷。第三节是生物课,老师讲得飞快,几乎一节课就讲完了月考内容。
第四节是自习课。王老师走进教室,目光在同学身上扫了一圈:“楚天青、郑相宜、纪明川,来,跟我去一趟办公室。”
办公室里开 着空调,凉意扑面而来。楚天青紧贴着郑相宜,站在王老师的办公桌前。
王老师坐下 ,喝了口水,语气才缓了些 :“你们 三个 人这次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列,如果能在接下 来的全国竞赛里拿到奖项,对你们 的综合评价也有 好处。老师今天把你们 叫来,是想提前说一声暑假的安排,虽然你们 不在竞赛班,但咱们 十七班是实验班,也有 机会争取暑期竞赛集训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