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有没有问题?”夏厅问道。
“有!”
王雪娇的问题可太多了,就这么一个人名,人名还未必是真的,以及一个没什么卵用的籍贯,王雪娇自己的籍贯还跟王建国在一个遥远的山村里。
“我有好多问题想知道……比如她手上的秘密是一件东西,还是在她的脑子里,如果是东西的话,我能不能只拿东西,如果是在她的脑子里,她对保护秘密的信念有多高,会不会见到我就自杀了……”
王雪娇一张小嘴哔哩吧啦的说了一大堆,如果她提出的问题能够具象化,那些句子已经能把夏厅的办公室给塞满。
她的问题还有很多,夏厅都来不及插话。
等她想不出来有什么问题了,夏厅才好笑得看着她:“你的这些问题,会有专人给你解答的。”
王雪娇愁苦地看着夏厅:“噢……那我刚才的问题是不是还要再跟他说一遍啊……”
“算是吧。”
嘤嘤嘤……
看王雪娇忧郁的模样,夏厅真的忍不住笑出来了,王雪娇是个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几乎把喜怒哀愁都写在脸上的人,完全是一副胸无成府的样子,像个水晶做的,让人觉得自己可以轻易看破她心里所想,同时对她说的内容也深信不疑。
谁能想到,她心里有那么多弯弯绕。
夏厅提高声音:“叶诚,出来吧,别把我们小王同志急哭了。”
从夏厅办公室的里间走出一个男人,他穿着军装,王雪娇困惑地看着他,不知道为何会有一个其他系统的人出现在此。
夏厅解释:“这次的行动由叶诚全权负责,你的所有行动向他汇报,行动也听他指挥。”
王雪娇迷茫的眼睛盛满了大大的困惑:“我……我是从公安系统调到军队系统了吗?”
“不,这是临时组成的特别行动组。”
叶诚告诉王雪娇和张英山,这次的行动是跨境行动,所以不管是军方还是警方都不能明牌,要以伪装身份行动。
“今年四月,我国第一次向国际派出维和部队……”
其实,这次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派出维和部队,不过第一次1989年只派出了五个人去中东监督人家停战,比一个班的人数还少,就比成立党支队的最低条件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
这次是向柬埔寨派出了四百人的工程兵,主要是帮助柬埔寨把炸得破破烂烂的桥和路修好,再修修机场、修修铁路,以及顺便帮他们把越南人埋的地雷尽量挖一挖。
营销号里说的,中国第一次维和就向联合国上报了两个装甲师什么的,纯纯造谣。
中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去干嘛的。
不过柬埔寨一直乱得很,有各种武装势力,还有美国扶持的武装势力。
扶持,是要钱的。
并不是所有的大哥都有华约扛把子——勋宗大哥的气魄和风采,拿自己国家的人挣的钱满世界乱洒。
北约的大哥更喜欢养点毒贩子,毒贩子知恩图报,赚的钱要上贡给大哥一部分,大哥再把这部分钱分给他们养的恐怖份子、反·政·府武装。
越南和柬埔寨之间的战争背后,就有灯塔之光的照耀。
在灯塔不发指令的时候,被养肥的割据势力,也想出来活动活动,过过大哥的瘾。
现在中国派的维和部队,虽然是老老实实干土木的工程兵,不过还是招人恨,营房被炸了一回,正在干活的时候遇到的冲突更是遇到好多次。
抓到过几个人,审问之后得知他们是同一个组织,是从老挝进来的,缅甸雇佣军。
既然是雇佣军,就有一定有主子支付工资。
但是他们只是底层执行任务的,并不知道付钱的是谁。
土木老哥也是人,他们也有脾气,可惜他们不能越境抓人,又不能总是这么被动挨打,所以一封报告打上来,告知现状,询问解决方案。
上头给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买防弹衣和钢盔。
《UNTAC出兵国政府指南》里面写“建议携带防弹衣”,他们出门的时候直接把“建议”视为不用带,联合国一定会发。
防弹衣和钢盔挡不住火箭炮,上头觉得还是应该从根源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无数内线的努力,终于把目标锁定在这个叫木思槿的女人身上,她应该是负责金三角与雇佣军联络的人。
组织的目标是找出这个雇佣军的幕后黑手,干掉它,杀一儆百,让金三角的土地主们知道他们的能耐还不配跟国家机器动手。
王雪娇的任务是找到木思槿,把她带回境内。
绑也行,弄晕也可,但是不能弄死她,也不要造成肢体残疾,完整的她还有别的用处。
……能有什么用处,整只煲汤更有营养吗?
王雪娇想起了长坂坡不许放箭的往事,曹老板不让放箭,结果赵云杀小兵如砍瓜切菜,哎……一线执行人员的工作不好干。
转念一想,自己还有从印度带回来的那两盒能让人睡四个小时的晕车药,王雪娇又觉得这个问题不大。
王雪娇听了半天,发现这次的工作其实是军方的事,按理说,公安部的力量是对内,而不对外,于情于理都不会是王雪娇负责。
然而……
叶诚看着王雪娇:“不管哪个部门安排在外面的所有钉子,在敌营中身份最高的一个都没有你的名头响亮,有些人潜伏了五六年,至今也只是一个分部的小头目,想要与能够雇佣这么多人的割据势力大老板说上话不容易……”
不像余小姐,烧毒贩的罂粟田,杀毒贩的人,从银三角杀到金三角。
——你的恶行从爱尔兰到契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叶诚看着王雪娇:“还有什么问题吗?”
王雪娇:“有!出去以后,我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得汇报?包括见了什么人,跟什么人说过话,达成了什么协议?”
做隐蔽战线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忠诚。
事前请示,事后汇报,是最基础的要求,否则很难判定某些操作到底是使诈,还是真变节。
一代谍王潘汉年,就是因为他多次没有及时汇报,最严重的一次是私自去见汪某人,事前没汇报,事后也没解释,直到很久以后才说出来,尽管他始终没有变节,但依旧在1955年被捕,27年以后才平反。
道理,王雪娇都懂,什么都不说,组织哪知道你干嘛去了。
但是,电影里的特工被逮捕的最常见环境就是在发电报,还有接头的时候,这样才能捉奸捉双,捉贼捉赃。
请示和汇报都好危险啊。
叶诚:“在金三角有我们的同志,你可以找他传递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