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周大很希望他们竞标,竞争,才能带来优惠的价格。
不巧的是这个伊朗商人的配方比较简单,可是没有麻黄碱的提炼方法。
虽然同心县这里漫山遍野都是麻黄草,但是草,它不代表一定就能变成纯度符合要求的麻黄碱。
余小姐的配方后半截操作很复杂,但是前半段有教如何提纯,提纯的方法也很复杂。
复杂不是问题,关键是便宜。
现在国内冰毒制造“事业”刚刚起步,周大早就对这个传说中能卖更贵的东西产生了兴趣,还专程去博社村学习了一下。
博社村的麻黄碱来源是两种:从外地,也就是从宁夏、甘肃、新疆等等地方进口麻黄草;还有一种,就是直接从感冒药里提炼。
从感冒药提炼麻黄碱的过程极其简单,搅搅、蒸发、再搅搅、再蒸发,四五岁的小孩都可以操作。
就是有点小麻烦:不保纯。
现在冰毒刚刚流入中国,各路豪杰又都没什么文化。
这么简单的操作,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纯度达标,有时候不达标,有时候不达标,对着炉子磕几个头又达标了。
完全不可控。
想要完全可控,价格就要翻好几倍。
麻黄草从大西北运过来,也要钱,提纯花的钱更多。
之后刘招华的产品能够一骑绝尘,吊打国内一干竞争对手,除了他的成品纯度高,结晶大,另一点就便宜,就是因为他的麻黄碱是他自己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而不需要从麻黄草或是剥感冒胶囊开始,博社村光是买麻黄草的成本费用就比他的出厂价高,实在拼不过。
根据“伊朗商人”的配方,周大就得去外面大量收购感冒药。
其实现在在大城市的医院门口、小区门口、繁华商业地区,经常能看到三轮车旁立着牌子:高价回收名烟、名酒、冬虫夏草、过期药。
由于公费医疗被滥用,很多拥有公费医疗福利的家庭会囤很多药物。
不要钱的药,有人愿意花钱收购,等于无本万利,自然有人愿意卖。
如果周大想收感冒药一点都不难,只要安排人去大城市蹲着就行了。
只是周大是一个被警察追了很多次的人,尽管每次都跑了,但他也没有膨胀到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有六丁六甲护体,难免谨慎一点。
不想生产环节牵扯出太多人,环节越多越容易出事。
何况同心县到处都是免费的麻黄草,缺原料了出去薅两把就有了,为什么要花钱呢?
要买货,就要先挑货,周大对双方的配方都表达了不满意。
他首先对张英山说:“哎呀,杰克森啊,你光解决了后面的制造问题,最重要的原料没给我说呀,没有原料,我也弄不出来。”
然后又对王雪娇说:“余小姐,你这个也太复杂了,我们这里的人看又看不懂,学又学不会。”
王雪娇翻了一个白眼:“连学都懒得学,还想挣大钱?你们除了会’上前线撞命‘就不会别的了?要是跟吃羊肉一样容易,这生意还轮得到你们做?都在自己家里厨房干了。”
周大打小在生意场上打滚,能屈能伸,什么人没见过,只要能赚大钱,区区一个白眼算什么。
他好声好气对王雪娇解释:“我看杰克森的步骤就很简单嘛。”
“好啊,那你是选他了?我走。”王雪娇站起身,没有一丝丝的犹豫。
周大赶紧过去拦住她,满脸笑容:“别急啊,我们也能合作的嘛,你们两位的方子,能不能合并一下,搞得简单一点……”
“你是两张方子都要?”王雪娇看着他,“你能给多少分成?”
没有毒枭会只卖配方,他们要的都是合作者,从此后的销售之中获得销售额的抽成。
配方才是最值钱的,要是能产出冰糖那么大结晶、那么白的晶体,给配方提供者分一半都不为过。
周大企图把两张配方全收,销售额总不可能给张英山百分之五十,给王雪娇百分之五十。
那他是来干什么的,参加慈善乐捐活动吗?
周大拿出十六岁做生意,十几年做成万元户的专业水平,与两位配方持有者开诚布公的谈判。
王雪娇和张英山的目的就是促成合作,但是不能答应得这么快,答应太快,就不值钱了,就是得来回折腾一下。
王雪娇拿出自己当初以“缅甸华侨企业家”的身份跟博社村的东哥拍照片:“周大,你既然去过博社村,应该认识他吧?他跟我说了好几次,想跟我合作,我是觉得他那里离原材料地太远,村里的人又蠢得很,麻渣到处乱倒,臭死了,村里人都不知道能活几年,始终没答应他。
前天东哥还给我打电话,说他们那里都改了,村口都拉了横幅,禁止倾倒制毒废料,邀请我去看看,要是你这给不出我想要的价,我就去他那里好了,我看他是个做生意的态度。”
王雪娇还跟旁边的花姐说:“花姐,你评评理,你带我过来的时候,可没有说他还偷藏了别的男人在屋里,现在突然拿出来跟我对着理,要砍我的价,我的配方又不缺流程,拿着就能生产出来全套,你说天下哪有这样的事。”
看见博社村的照片,周大惊讶地睁大眼睛,博社村已经赚到大钱了,这个他是知道的。
要是连东哥对这配方都这么有兴趣……
周大心里的天平开始向王雪娇倾斜。
但是余小姐的那个配方,真的看得他头皮发麻,就这,还是删减和谐版,完整版放出来不知道还有多麻烦。
他舍不得伊朗商人的简单易懂版。
他决定压伊朗商人的价,伊朗商人不认识东哥,会第一时间来找他,完全是因为喀什那里的介绍。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举目无亲,想合作生意,只能找熟人介绍的。
哎~做生意的人,谁还没杀过熟呢,不杀熟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生意人。
他决定先跟张英山达成一致,刚好也该吃午饭了,他让花姐好好招待王雪娇,他自己跟张英山进行男人间的交谈。
石坡村的条件已经挺不错了,韦州镇上的更好,家家户户都是新房子、大车子,连十几岁的孩子都骑在大摩托上,得意洋洋的在马路上呼啸而过。
镇上的女人比男人多,王雪娇看着一个女人吃力地往家里拖着一个煤气罐,忍不住替她抬了一下,女人向她道谢,王雪娇问她:“你们家掌柜的呢?”
在本地的方言里,“掌柜的”就是“丈夫”的意思。
女人支支吾吾的回答:“在外面打工。”
打的是什么工,懂得都懂。
今年,绿藤市的人均工资已经涨到了五百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