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证据

久未见面, 李振良他们三个都对梁九善充满好奇,围着他追问近况。

“京都大学是不是很大?吃得习惯不?”

“你们专业课多不多?学习起来吃不吃力?”

“怎么就想到开公司了?公司名字叫啥?主要做点什么?赚不赚钱?”

面对昔日帮助过自己的警察,20岁的梁九善依旧是年少时那机灵、跳脱的模样, 笑容灿烂、神采飞扬,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校挺大的, 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都是最好的,就是吃得不太习惯,食堂饭菜口味寡淡,不辣,没劲儿。”

“专业课挺多的, 不过学习不算吃力,计算机挺有意思的, 我喜欢。凌姐说了,未来会是信息时代,我必须好好学,这样将来才能帮到你们。”

“开公司, 就是好玩。一开始我们几个帮人写代码、搞数据库,慢慢在小圈子里有点小名气, 不少人找过来让我们帮忙, 干脆就开公司搞这个,这样可以多收点钱。”

说到“可以多收点钱”, 梁九善冲他们眨了眨眼,眼睛里闪动着慧黠的光芒。小打小闹接私单, 哪有开公司走公账来钱快?这一点不用姜凌教,梁九善也懂得其中的利弊道理。

李振良他们三人都笑了起来。

“你这小子!从小就机灵。”

“真没想到啊,当年你还为钱大荣的事情气得跳脚,恨不得跟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呢, 现在竟然当上大老板了!”

“你现在有出息了,真好啊。”

梁九善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抬手摸了摸后脑勺,咧嘴一笑。他这一笑,嘴角弧度拉得很大,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眼睛里闪动着灿烂明媚的光芒,很有感染力。

从钟局那里汇报回来的姜凌,一推开办公室门,就正对着这张笑脸。

看着这么年青帅气的一张脸,笑得如此欢乐,一直在为案件焦虑的姜凌心情也随之轻松飞扬起来:“什么事,这么开心?”

梁九善一双眼亮晶晶的:“凌姐,在聊我读书的事情呢。你汇报得怎么样?钟局怎么说?”

姜凌微笑道:“钟局很高兴案件有了进展,现在我们需要你的支持。”

梁九善忙道:“好,只要你……你们需要,我肯定支持!”

虽说公司还有一大堆事,但梁九善一到暑假就回了晏市,因为姜凌研究生毕业回来继续工作。

反正他现在的公司业务都与电脑有关,只要随身带着一台笔记本、再找个网络接口,就可以解决大多数公司事务问题。

姜凌就喜欢梁九善这利索、不粘糊的劲。

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读初三,虽然一放学就跑到派出所写作业,缠着她问东问西,但一旦姜凌投入工作,他立马就乖乖地退到一边做自己的事。需要他的时候,只要姜凌一句话,他二话不说就会过来帮忙。

他熟知湘省方言,不仅帮被拐儿童小勇找回父母,还帮市局锁定杀害缉毒警凶手的地域,甚至不用姜凌开口,他能主动蹲守工地、装神棍忽悠小宇的爷爷奶奶放弃抚养权。

读研期间,自从梁九善考到京都之后,两人也经常见面。姜凌不擅长数学建模分析,梁九善就帮她做数据分析。她的毕业论文以及提交给钟局的那份报告中,关于罪犯预警系统的设想,背后都有梁九善的贡献。

姜凌觉得,这个弟弟挺有用。

当年拉了他一把,免了他的牢狱之灾,没想到自己倒成了受惠者。

想到这里,姜凌拍了拍梁九善的肩膀:“钟局已经批准了我的申请,你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加入专案组。放心,要是破案,会有奖金。”

梁九善笑着点头:“好,那我一定要把这份奖金拿到手。”

时间紧,姜凌很快就进入到工作状态,站在白板前,开始重新梳理心理画像思路。

画像小组成员也收敛起笑容,严肃地端坐在会议桌旁。

梁九善坐下,小心地将他那个鼓鼓囊囊的电脑包放在桌面,清澈的目光追随着姜凌的每一个动作,专注而沉静。

姜凌手中的马克笔在白板一处重重点了点:“基于九善刚才对‘电子钥匙’——也就是权限漏洞的核心分析,我们把罪犯的技术行为特征也纳入画像,这很可能是抓住他尾巴的关键。”

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李振良立刻拿起笔,准备记录。

“首先,技术偏好。”姜凌的声音清晰平稳,带着一种穿透力,“此人绝非那种追求炫技、瘫痪系统以证明自己的‘破坏型’黑客。他的手法精准务实,只利用银行系统现成的、已知的弱点,比如默认密码、脆弱的认证协议、混乱的权限管理。他就像一个……”

“就像一个贼,”梁九善的声音适时响起,“他费心费力,在夜深人静时,耐心地、一扇扇地用偷来的钥匙来试着打开那些银行的门。发现一扇能打开,就钻进去,拿走他想要的,然后悄悄离开。”

他顿了顿,补充道:“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钱。他其实也害怕被人发现,因此一次不敢拿多了。这种人很务实,但更隐蔽、不容易被发现。”

姜凌赞许地看了梁九善一眼:“九善的比喻很形象。务实、高效、目的性强,规避一切不必要的风险。”

李振良等人恍然:“九善这么一说,我也听明白了!银行漏洞,就像一扇忘记关闭的门,这人就像个捡了串钥匙然后四处晃悠的街溜子,瞅准机会一个一个地试,发现哪扇能打开,就进去偷东西。”

姜凌换了一支红笔,在之前记录的一些“操作异常”点旁边画圈,“技术组李斌那边反复提到一个现象,在那些被认定为‘跳板’的终端上完成关键转账或取现操作后,后台日志里总会留下一些非常细微、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比如尝试删除某个临时日志片段,或者修改一个无关紧要的配置参数。这些小动作往往做得不彻底,甚至失败了,系统会自动恢复。”

刘浩然若有所思:“这是……想清理现场?抹掉痕迹?”

“没错,”姜凌肯定道,“这显示他有一定的反侦察意识,知道操作会留下记录,本能地想去掩盖。但问题在于……”

梁九善淡淡道:“他的这些小动作做得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笨拙,不然李斌警官那边也不会找到这么多可以追踪的冗余记录。”

李振良立刻接道:“这说明他的技术能力并不是顶尖的嘛。他了解原理,知道该做什么,但可能受限于实际操作环境,比如时间紧迫,或者他手头的工具、对那个具体系统的深入程度有限,导致他无法完美执行清理动作,反而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