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林颖是觉得, 这家里的不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儿子嚣张无赖至此,其他几个兄弟姐妹闷不做声忍了这么多年, 肯定是有父母的原因在的。
或许因为父母偏心, 所以大儿子就养成了习惯, 认为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只要自己哭, 父母就会给自己想要的。
而其他不被偏爱的孩子却要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懂事来向父母证明,自己也是有价值的, 以此来祈求父母的关心与爱。
但是最开始, 肯定是有原因的, 父母也不可能就是毫无理由的就偏心其中一个孩子。
哪怕是因为最大的孩子出生的时候,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所有的第一次都给了老大,又或者是因为自古以来重视长子的行为, 也不会纵容大儿子到这种地步。
邵明远叹了口气:“老人当然是后悔,其实李大爷也和我说过,他当年偏心大儿子是因为大儿子小时候贪玩, 从墙上摔了下来, 摔到了头, 在医院住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
虽然医生给李大爷说是大概率没事,但是李大爷和他老伴儿总是觉得这摔到头了怎么能没事呢?总是不放心他。
哪怕之后老二出生, 他听人家说家里老大因为父母对小的太过关注, 忽略了老大,导致子女之间关系不高,也觉得说不能偏心小儿子,要对老大好点, 尽可能一碗水端平。
但是他本身就关心老大,这下补偿过头,一碗水又没端平,实际上还是偏心老大的。
而后九岁大的时候,父母一个上班,一个在家看顾老二以及刚刚出生还要被人抱着的老三,没空管他,也觉得这个年级的小男孩一会儿儿不管没什么事。
这个老大就自己出去玩儿,就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老大又差点被人贩子抱走,李大爷和他老伴儿找了三天三夜,才在火车站找到了,差一点儿子就这么没了。
从这之后,李大爷和他老伴儿就更是觉得是自己对不起大儿子,因为小的忽视了大的,之后对他更好了。
随后哪怕是再生了四个,李大爷和老伴儿也都是对老大最好。只是没想到,这样养着,到最后居然是这个老大对父母最不好。”
林颖也大致明白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愧疚,李大爷和老伴儿一直都在给儿子付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儿子也习惯了索取,这一下子变成了他们索取,儿子付出,儿子自然不愿意了。
而其他的孩子觉得,不患寡而患不均,爸妈都能给大哥那么好,为什么就不能对自己这么好呢?
就算因为孩子天生对父母的孺慕,以及父母养大自己的恩情,孩子很难怨恨父母,就算是对他们不公平,父母老了,仍旧会对父母好,但是对于占尽了便宜的大哥,就很难有好感了。
尤其那个老二好像和他哥也就差三四岁的样子,小的不知道,一出生就是这样,他可是知道差距的,五六岁大,也已经有了记忆了。
不知怎的,林颖就想起了前世自己的一个同学,最开始的时候,林颖还以为这个同学特别穷。
每次看她都是在食堂打一碗米饭,然后挑食堂一块钱的特价菜,点两个素菜,最后再去拿食堂的免费汤,这样两块五就能解决掉一顿午饭。
特价菜之所以成为特价菜,是有道理的,夏天的土豆丝那都不是炒熟的,而是煮熟的,一点也不脆,蚝油包菜也就是加了点盐,加了点酱油,最后一大锅菜可能就来一点点的耗油,软趴趴的,一点也不好吃。
所以哪怕便宜,也很少会有人去买,一般的素菜也就两块五,即使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不会为了省这么三块钱去打特价菜,可就是这样的菜,她吃了三年。
一个夏天就三件短袖换着穿,穿的领口变形,坠成v字,也不会换,春秋就是劣质的校服外套,冬天的棉衣穿了三年,早就不不暖和了,还在继续穿。
等到高三时,林颖才知道,这个同学的弟弟就比她低了一级,就在高二,名牌鞋穿着,果子手机拿着,才高中生而已,一身衣服决不下于三千块。
周末也是和朋友各处去浪,去游泳、冲浪、滑雪,想看演唱会,没抢上门票,加价从黄牛那里买,一下子几千块就出去了,过的十分潇洒。
等到林颖上了大学,那位同学和她和她上的一所重点大学,至于她弟弟,则是上了个非常普通的本地二本。
可就算是这样,等到她爸生病手术,他宁可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女儿叫回去照顾,也不把打车就半个小时的儿子叫回去。
那个同学生在新时代,长在新时代,怨恨父母,怨恨弟弟,不想休学回家照顾父母,但是父母威胁她,不回去就不给她交学费,她最后还是回去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最终还是好的,她爸病情发展迅速,一个没抢救过来,死了,她妈在开车去看儿子的时候听到了这个消息,一个没注意,撞树墩子上了,出了车祸,也没了。
因为两个孩子均已成年,又没有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婶婶,按法律规定,遗产平分,就这样,林颖的同学拿了一套房子、五十万存款回去上学去了。
等林颖第二次听到她的消息时,已经是她放弃首都学校的保研名额,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院校,出去读书去了。
而她弟弟因为天降横财,不加节制,还沾上了赌博的坏习惯,没两年就把钱全部输光,房子也抵押了出去。最后因为学分不够,再加上第三第四年学费都没钱交,退学之后就没有消息了。
这家人也是一样的,有了房子和工作的老大,十分的没有出息,经常去父母那里打秋风,反而是没有被偏爱的孩子,一个一个的都出人头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生活,最后日子过的反而比老大好。
不过这家人情况和她同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时代不同、风气也不同,后世光养一个孩子,给口饭吃,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这个时候,给口饭吃,还给上学,的确不是简单的事情。
像是林家,之前不就是因为家里人多,都要吃饭,再加上三个孩子都上学,以及老人要吃药才穷的吗?
北城一般工人每月的粮食定量也就31斤,里边还有粗有细,甚至像玉米面这样的粗粮是占大头的,小麦粉、大米这样的细粮是占小头的。
所以人多了,粮食是真的不够吃,苏玉兰之前就经常将自己家的小麦和大米拿出去换了,换成玉米面这样的粗粮,一家人才能够吃。
而且父母虽然偏心,但是的确也是只把自己挣的东西给了大儿子,没有把其他人家的贴补给大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