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第10/11页)

当年五月,司马光奉坚决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之命返回京城,开始主持中央工作。到第二年九月病逝前,以一年半时间及其与王安石同样不听任何反对意见的精神,将十七年变法新政全部废除,包括于民于国两相便利的免役法在内,史称“元祐更化”。坚决反对变法,但赞成实行免役法的苏东坡、范纯仁等人,建议司马光区别对待,保留那些经实践证明合理的新政,免得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糟蹋了老百姓。结果,司马光断然拒绝,致使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相当惆怅地叹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意思是,怎么又出了一个和王安石一模一样刚愎执拗的宰相。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如今,司马光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这种政治非理性令人感到极度不安。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它是一把双刃剑,锋芒所向,丝毫不留余地,在伤害了对手的同时,势必同时伤害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从此,我们只能无奈地看到,在两位领袖开辟的道路上,他们那些不成器的继承人,越走越远,越走越趋向下流。

公元1086年,即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去世,时年六十六岁;九月,司马光病逝,时年六十八岁。此后,到公元1093年,即宋哲宗元祐八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帝国政府致力于清除王安石变法影响、恢复祖宗旧制的工作,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帝国政治陷入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这位可能有某种心理生理缺陷的十八岁皇帝,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苏东坡等元祐党人在元丰党人章惇这位昔日朋友的苛酷荼毒之下,陷入晚年极为悲惨黯淡的境地。以王安石事业继承人的姿态,出现在帝国政坛最高层的章惇宰相,不计后果不留余地地整治政敌,他甚至正式提出:要将司马光的坟墓掘开,暴骨鞭尸;同时制订了一整套摧残元祐党人及其子女后代的计划。只有当他的战友警告他不要开这种先例,免得冤冤相报时,他才勉强放弃了这个诱人的念头。

公元1100年,二十四岁的宋哲宗病死。宋徽宗赵佶继位,由讨厌新政的向太后垂帘听政。其间,再次起用元祐党人,废除变法新政。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归政,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

上帝仿佛存心要毁灭北宋帝国一般,数年间,波诡云谲,政潮叠起。每翻覆一次,便使帝国的元气正气衰减一分,直到病入膏肓。

随着两位具有大家风度的政治领袖去世,两派政治力量由道义与治国理念之争,蜕变成私利、意气与权力之争,由确曾有过的君子之争,堕落为真正的小人之争。从此,在大宋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再就很少见到那种信念坚定高远、人格高尚纯粹、学术博大精深的伟大人物了。

不久,苏东坡与范纯仁的黯然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正式结束。从此,帝国正儿八经进入了一个政治伦理急剧沦丧,政治空气迅速恶化,是非善恶观念完全丧失的时代。整个帝国官场完全趋向厚颜无耻与卑贱猥琐,到处充斥着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他们兴高采烈地奔走于堂皇神圣的庙堂之上,探囊取物般地攫取着国家的权力与财富,直到将北宋帝国导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七册,专集第27《王荆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七册,专集第27《王荆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 ◎张白山:《王安石前期诗歌及其诗论》,载《文学遗产》1980年第二期。​

  4.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变法》,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

  5. ◎《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第三章《宋代物质生活习俗》。​

  6. ◎(宋)苏洵:《辩奸论》。​

  7. ◎《宋词选》第37页《柳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新版。​

  8.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74—75页。​

  9.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71—72页。​

  10.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71页。​

  11.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96页。​

  12. ◎《治乱警鉴》第三卷,第223页。​

  13.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96页。​

  14.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60,与王介甫第一书。​

  15. ◎《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16. ◎《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17.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0。​

  18. ◎《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19. ◎《嵩山文集》卷1《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2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2,兵制四。​

  2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4,国用二。​

  2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4,国用二。​

  23. ◎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08页。​

  24. ◎(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之七,熙宁二年。​

  25.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77页。​

  26. ◎《宋史》。​

  27. ◎《史记》卷53,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28. ◎(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之九,元丰八年。​

  29. ◎(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之九,元丰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