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太子醒来时,人已在东宫。
太子妃和萧珩陪在身边,看到太子醒来,太子妃用手帕抹了抹眼角的泪,她道:“殿下怎么这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萧珩在床边眼泪汪汪地喊了声父亲,别看萧珩平日里稳重成熟,那是和同龄的孩子比。说到底他终究只是个孩子,心里承受能力没那么强。
太子坐起身摸了摸萧珩的头,然后看向太子妃:“不用担心,不过是最近朝事太多,又没有好好用膳,并无大碍。”
太子妃神色凄凄:“臣妾不懂朝事,但无论如何,殿下都要保重好自己。”
太子:“放心,孤心里有数。孤是怎么回来的?”
太子妃:“是福王和刘海公公送殿下回东宫的。”
“七弟?”太子醒来就琢磨过刘海会送他回来的事,没想到萧宴宁也在。
太子妃点了点头,她道:“允乐说福王到乾安宫的时候,正好看到殿下晕倒的那一幕,福王当场就发了火,说殿下身上的衣服都被汗给浸透了,周围的人竟然也不向父皇通禀一声,再不济看到殿下身体不适,也该请个御医前来。万一殿下出事,谁担当的起。”允乐是太子身边近身服侍的太监之一。
刘海其实也很无奈,他都劝过太子了,可太子又不停他的话,他总不能强行把人拉走吧。他没这个本事,也不敢啊。
萧宴宁忙让人把太子安放到偏殿,又请了御医,等御医诊脉,说太子无碍,只是气血不足才会晕倒,一会儿便会醒来。萧宴宁这才松了口气,然后和刘海一起把太子给送回东宫。
因为不知道太子何时会醒,萧宴宁在东宫也只做片刻停留,等御医开好药方,他就离开了。
太子听了太子妃的话愣神片刻,随即轻笑两声无奈道:“七弟脾气就那样,派人去趟福王府,告诉他孤已醒,身体没什么大事,让他不要担心。也派人给母后说一声,免得她担心。”
太子妃应了声,正准备吩咐人去时,太子又道:“等一下,让珩儿亲自去福王府走一趟。”
太子妃一愣:“珩儿太小,这般出宫是不是不大好。”
太子:“偶然一次,又有随行侍卫,无碍。七弟在珩儿这年纪,常常出宫。”那个时候,萧宴宁不想回宫,那就各种耍赖,不好住在臣子家,萧宴宁就跑去公主府,出宫建府的兄长家他都留宿过。
想到往日,仿佛是一场久远且易碎的梦,现实轻轻一口气就能把这些梦全部吹破。
太子很快收敛起心神看向萧珩:“珩儿替父去一趟福王府,去谢谢你七皇叔如何?”
萧珩看了看太子又看了看太子妃,最后一板一眼道:“是。”
萧珩离开,太子妃看太子脸上满是倦色,便让太子好生休息,自己则离开了。
房内只剩下太子一人,他靠在床头,心里装满了事情,脸上的神色慢慢凝重起来。
那厢萧珩到福王府替太子感谢萧宴宁,萧宴宁没想到太子会让萧珩出宫,忙把他带入府。
知道萧珩的来意,萧宴宁笑了下:“没事就好。”
见萧珩眼圈红红的,知道他心中挂念太子,萧宴宁让厨房备了糕点,又带着他到后院池塘里钓鱼,还亲自教他如何烤鱼,然后在一旁看着笨笨上手的萧珩使劲儿夸,夸得萧珩脸都红了。
当然他们只烤没有吃,萧宴宁倒是敢吃,可他不敢让萧珩吃。
点心和正常饭菜无所谓,这烤鱼万一吃出个肚子不舒服,难免会落人话柄。
不过这一番折腾,萧珩低落的心情好上不少,脸上也有了这个年龄应有的表情。
临走时萧珩眼中还有些依依不舍,他很少出东宫,每次来福王府是最清闲的,七皇叔从来不催促他读书写字,就喜欢带着他玩。
而萧宴宁能做的就是和他挥挥手,又派了王府的人送他回去。
等人不见了踪影,墨海恭维道:“几个皇孙皇孙女都很喜欢王爷。”
要是砚喜在,听到这话定然要撇嘴,拍马屁都能拍到马腿上,墨海活该低他一头。
萧宴宁垂眸而笑:“没办法,谁让本王讨人喜欢。”
多活了一辈子,对付几个小孩子而已,要是这都拿不下,他岂不是白活了。
墨海:“……”他家主子总是冷不丁地给他一点言语上的震撼,让他接不上话。
那砚喜看着也不是很聪明,怎么就能把萧宴宁的心思摸透呢。
看来他还需要慢慢向砚喜学习,然后早晚有一天他要顶替掉砚喜的位置。
萧宴宁可不知道墨海心中的远大志向,就算知道了,他也不会插手这些事。
兄弟之间都不能和和睦睦一辈子,又怎么能期盼着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和平共处呢。只要两人不刻意相互陷害,不伤害无辜,不背叛,其他的,就这么着吧。
人心不可控,管不着就不管。
***
太子这一晕倒,那些在乾安宫门前哭诉的朝臣顿时成了太子党攻击的对象。
一些支持太子的官员立刻开骂,指着哭诉官员中年纪大的说他们为老不尊,既对不住皇上的信任,又对不起身上的官服。明知皇帝生病需要休养,还故意前去扰皇帝清净,简直是其心可诛,要是心思都能放在为老百姓做主上,早就干出一番大事业了。
对待那些年轻的官员,太子党则说,心思不定容易受人引诱,难当大任。
最后提议,干脆把这群人碍眼的人都扔到那些鸟不生蛋的地方磨练磨练心性。
文人的嘴有时比武将的刀还利,噼里啪啦一通,那些被抨击者根本插不上话,任由这群太子党嗷嗷下去,他们这辈子甭想回京了,最后干脆捋起袖子和支持太子的人对吵起来。
朝堂上一时间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别以为文人骂人只会用一些之乎者也的书面语,真气极了,什么体面,那些批了皮的难听话那也是脱口而出。
萧宴宁听着吵架声,脑子嗡嗡响,只想往耳朵里塞棉花。
后来朝堂上的争吵还是由太子出面平息的。
太子本来因身体不适,本来应该在东宫休息数日,结果事情成这样,太子哪有心情休养。
匆匆赶到朝堂,先是态度诚恳地向那些哭诉的官员表示,他能理解这些大臣为国为民的心,他这个太子还年轻,没有皇帝在一旁指导,做事是没那么全面,他也反省了自己,日后会更加谨慎。
也对着那些支持他的官员道,人各有各的性子,意见不同很正常,大家同在朝为官,当齐心齐力监督他等等。
太子这一番行为,惹得一些人当场老泪纵横,直言自己不该到乾安宫门前哭诉,是自己气量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