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火爆全球第二天(第2/2页)

十几亩地被划分成多块,含盐量各不相同,长着或密密麻麻,或稀稀拉拉形似芦苇格外高大的植物,结着青白色的稻穗。其中有实验组,有对照组。

楚芃麦仔细打量,发现这稻穗里结的是红色的谷粒,语气带着几分意外:“这真的是水稻吗?我还没见过这样的水稻。”

“是水稻。”冯师姐继而说起红色水稻背后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一名农学生随教授在海边红树林考察时,在海中发现一株高约1.6米、形似芦苇的野生植物,结有青白色穗粒,剥开后为红色谷粒。

他分辨不出品种,便让自己的老师来看。教授看完之后一眼断定这是一株野生水稻,非常珍贵,一定要保存下来。

农学生取下这株野生水稻的稻种,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不断选育,终于培育出珍贵的海水稻。

“能够生长在海里的水稻,你想想就能知道它的抗盐碱能力有多强了。如果这样的水稻能够大规模推广……”冯师姐话止于此。

楚芃麦却随着她的话陷入畅想之中,热血沸腾起来。

华国地大物博,却从来都是一个缺少耕地的国家。

山地多,平原少,能够机械化作业的土地少,于是平原地带的耕地红线不可动摇。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些优质土地只能种粮食。

而像大豆这样对养殖业极为重要的作物严重依赖进口,被国外卡着脖子。毕竟危急时刻,人可以不吃肉,但不能不吃饭。

华国有15亿亩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里大把大把是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如果能够利用起来种上粮食,平原地带的优质土地就能种上经济作物。

对于国家,对于人民,都是一件能改变命运的大好的事!!!

“嗯,我爱种水稻,我要种水稻!”楚芃麦顿时放弃养海鲜的念头,想种水稻了,“师姐,这么好的水稻,怎么没有推广开呢?”

冯师姐拍拍楚芃麦的肩膀:“因为这海水稻也有它难以避免的劣势,投入高,产量低,口感差。”

“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提高它的产量,改善它的口感,让它走进老百姓的餐桌。一起努力啊,师弟。”

楚芃麦握住拳头:“我努力!!!”

嗯,他第二天就开始努力了,努力得腰酸背痛。

楚芃麦刚考上研究生,是团队里的新人,实验室里重要的活不可能交给他做,所以他只能下地干活了。

沙漠早晚温差大,大清早风还带着阵阵寒意,他吃完早饭就得去还没开荒的试验田清理盐渠,放水排盐碱,让重度盐碱地逐渐变成可以种水稻的轻度盐碱地。

剩下来的时间,他的工作就是当农民,在试验田里照顾水稻,灌水施肥,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这份活计累是累了点,但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种地种习惯了也能适应。何况还有人陪着他,他不孤单。

实验杀手——秦冠英因为实验失败率过高,在实验室莫名其妙搞砸好几件事,也被刘院士赶出来种地了。

“师弟,你不累吗?”秦冠英累得像条狗一样,一手拿着水管,一手扶着腰喘气。

活力十足的楚芃麦背着打药瓶走在田野间,给水稻施叶肥:“我还好,这些海水稻比起普通水稻好照顾多了。”

起码不用手动除草,也不用喷除草剂,毕竟盐碱地里连草都长不出来。

“师弟,你强。”秦冠英甘拜下风,双手合十行了一礼,“对了,你的研究课题想好了没有?导师下午开会可能会问你。”

已经忘记这件事的楚芃麦愣在原地:“唔,我现在想。”

反正他别的不多,就是想法多。

中午休息时间,他想念家乡的味道,找附近老乡借了个泡菜坛子,在宿舍里面腌咸菜。腌着,腌着,他果然有了想法。

下午开组会,刘院士果然问起这个问题:“小楚,你有确定的研究方向了吗?研究课题有没有思路?”

楚芃麦胸有成竹地说:“有了,我要培育能在盐碱地里种植的青菜,这样菜种出来自带咸味儿,不用放盐就能做咸菜了。”

刘院士:……

这只小比,不是,这个学生有种没有学过化学的清澈与愚蠢。盐和盐性物质能是一种东西吗?

见刘院士脸色不太好,楚芃麦又赶紧改口:“咳,对不起,考完试我的知识就还给老师了!”

“这个课题不太好吗?那我换成培育生态海水稻,可以在盐碱地上同时种水稻、养海鲜,实现海稻共生!!!”

秦冠英亦心生向往,赞叹说:“师弟,你这个想法好棒,你真是太有才华了。”

压力倍增的刘院士:…………

怎么还想着养海鲜?可恶,养海鲜就这么有吸引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