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这是我今天赚到的钱,……(第2/3页)

临近年关,又是有事相求,尤利民也不好空着手上门,

碍于出城的时候没有买东西,这会儿他只能随手拿了一套床单。

谷三的外公家住在红星大队的村尾,从山间小路一下去,就是他外公家的自留地。

红星大队靠近乐阳镇,队上的社员很多,好在谷三带着他们从小路下来,不用经过村子,路上什么人都没有碰到就到了杨家屋后养鸡鸭的篱笆院子。

眼下是农闲,天气也是一天冷过一天,现在的老百姓没有暖和的羽绒服,有的人仅有一件夹棉的衣裳,那也是穿了好些年,保暖性大不如前了。

这种时候,大家没什么事情是不会在外面走动的。

乐阳镇背靠大山,家家户户都不缺柴火,这种时候在家里支上火盆,窝在被子里猫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谷三直接带着尤利民他们从后院进去了,听见后院鸡鸭扑腾叫嚷的声音,立刻就有人出来看情况了。

谷三笑着喊人:“大舅!”

见是谷三,杨家大舅杨广志一头雾水:“三儿?你怎么从这里下来了?还有这两位是?”

谷三没急着介绍,只摆手道:“有点事找你和外公,我们进屋说。”

虽然不知道尤利民他们来干什么,但秉着来者是客的原则,杨广志还是客客气气地带着人到了前院。

进院后杨广志朝着闺女杏花的屋子喊道:“杏儿,你哥来了,快烧水煮三碗糖水来。”

乐阳镇这边的习惯,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是什么时候,都得煮碗荷包蛋,俗称糖水,条件一般的就是一个荷包蛋,条件好的不但会窝两个蛋,还会在碗里舀一勺白糖或者红糖。

尤利民他们知道这个习俗,但嘴上也得象征性地客气两句:“不用麻烦了,我们吃了来的。”

杨广志掀开堂屋的稻草帘子后侧了侧身请三人进屋:“你别管,灶上的火一直温着,耽搁不了什么。”

几人客气的时候,谷三的外公杨老爹也拿着烟斗,踢踏着棉布鞋出来了。

谷三连忙喊人:“外公。”

杨老爹低头抽了一口旱烟,眯着眼睛吐出一阵烟雾后,才抬了抬眼皮问:“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谷三一脸讨好地笑了笑:“顺路,这是尤利民,我妈在他这里拿布做衣裳,他说有事要跟你商量。”

这段时间谷三的母亲杨翠莲靠着给尤利民做衣裳赚了不少钱。

尤利民又不是斤斤计较的性子,布料给出去后,裁剪布料后剩下的布头他是不要的。

可别小看了这些布头,这些稀碎的布料被手巧的妇人一加工,摇身一变就成了鞋面。

前两天杨翠莲抽空用那些布头给娘家爹妈一人做了一双厚实的棉鞋,现在杨老爹脚上穿的就是新鞋。

杨老爹倒是听女儿说过,这段时间靠着帮人做衣裳,家里赚了小一百块钱,都能赶上谷三他爹两三个月的工资。

这会儿听说尤利民就是那个人,当即就更热情了几分。

尤利民也十分有眼力见地从兜里摸出香烟给杨老爹和杨广志都散了烟。

杨老爹眯着眼看了看手里的香烟,笑道:“雄狮牌,这可是好烟,不过我抽不来这玩意儿,劲儿小,没我这个提神。”

尤利民十分上道:“那我下次给您老送两斤好烟叶。”

杨老爹可没这个意思:“那太破费了,不是说有事要商量?”

提到正事,尤利民也收了脸上的嬉笑:“是这样的,我平常没事会倒腾一些东西,想在城外找个稳当的地方放这些货物,想着您家离得近,就想着能不能商量一下。”

谷三跟着尤利民混了两三年了,想来杨老爹也是知道他平常是做什么营生的,所以他也没胡诌些乱七八糟的由头,直接就开门见山了。

但凡是乐阳镇和附近的人,有谁不知道镇上的黑市呢,供销社和菜场每天就那么点东西,根本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

年前杨老爹的小儿媳妇生了娃奶水不够,他老头子还去黑市买过几次鲫鱼和猪脚呢。

不过杨老爹虽然不像其他人那样谈黑市就色变,但也不敢跨过这条线:“这事可不好办。”

尤利民自然知道不好办,不过他来的路上就已经打好腹稿了:“是,这事肯定是有风险的,我也不会让您老人家白白冒险,你就给我个地方放货,我给您钱,按次数给,一次五块钱怎么样?”

和顾骁他们交易的金额来说,一次五块好像不算什么,但其实五块钱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现在一斤大米才卖一毛六。

城里好些个三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也不过才这个数。

在足够的利益面前,尤利民并不觉得杨老爹会拒绝,毕竟因为谷三的缘故,他对杨家也算是有点了解。

杨老爹和妻子生了四儿两女,虽然现在分家了跟着大儿子住,但是几个儿子的日子都不好过,只提供个放货物的地方就能赚到钱,他就不相信对方能不心动。

事实也是如此,尤利民话音刚落,杨老爹还没开口表态呢,杨广志就一脸激动地追问道:“只是放点东西,就给五块钱?”

尤利民点头:“没错,一次一结,绝不欠账。”

杨老爹看了大儿子一眼,觉得对方表现得实在有些急切了。

人老成精,纵然想挣这份钱,杨老爹也不愿拿一大家子的安全去冒险。

杨老爹低头沉思了片刻后方才开口道:“不知道你要放些什么货物,地窖行?”

“不是老头子我拈轻怕重,主要是倒买倒卖这事吧,谁粘上都没有好果子吃,我在后面给你挖个地窖,你东西就放那里,平常我们也帮你看着,保证不让别人发现。”

怕尤利民不愿意,杨老爹又劝道:“这可比放家里稳当多了,家里这平常人来人往的,万一被谁发现了,我们都跑不脱。”

杨老爹也是留了一个心眼,东西要放家里被人发现了,人赃俱获的,他连狡辩的机会都没有。

东西放在屋后的地窖里就不一样了,真要被人发现了,他咬死了不知道是谁放的,大队上的那几个财迷领导,把东西给没收了后少不了要替他们遮掩几分。

——这倒卖的货物要充公,无主的东西可不用。

尤利民仔细想了想,杨家后面是自留地,又不是上山的必经之路,要在那附近挖个地窖,倒是挺安全的。

杨家人平常进出再多留意着,确实也出不了什么岔子:“行,麻烦您带我们去认认地方,这样以后我这个兄弟才知道把东西放哪里。”

地窖的位置很好选,杨老爹带着尤利民他们去屋后转了一圈,很快就选定了靠屋后的一块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