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2/3页)

德音肿着眼睛,见到汤婵就又忍不住掉眼泪。

“小婶婶……祖母她怎么就,怎么就……”

她说不下去了,汤婵叹了口气,挽着她柔声道:“好了,你还怀着身子呢,若她老人家在天有灵,知道你这般,走得也不安宁。”

今年春天的时候,德音顺利生下一个女儿。杜怀岳欢喜得跟什么一样,娶了个乳名儿叫宝姐儿,天还没冷的时候,还特意抱到解家来玩。

有了子嗣,夫妻俩感情愈发和睦,前几天,德音就又传出再次有孕的好消息。

自家人也没讲究瞒到三个月,刚得了喜信儿就报来给解家,就在太夫人走的前几天。

德音越想越难过,“……祖母还送了许多东西给我,怎么不叫我来看看她!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天寒地冻,路不好走,太夫人担忧德音胎还没有坐稳,出行会出事。

“她得知你过得好,心里就没有遗憾了。”汤婵安慰她,“莫要辜负了她老人家一片心意呀。”

她担心德音郁结伤了身子,转移话题问:“你这一胎感觉怎么样?反应大吗?”

说起孩子,德音勉强有了点笑模样,抚了抚小腹道:“比怀宝姐儿的时候吐得严重些,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心里倒没有第一次那么慌了……”

汤婵便同她聊起了孩子,“你这刚有了宝姐儿,就又怀了一胎,虽是添丁进口的大好事,但频繁生育耗血气,平时要注意进补,万不能伤了根基……”

她跟七大姑八大姨似的唠叨了半天,“……等你生产的日子,咱们家里人都在老家守孝,不在京城,早早找好稳婆、大夫,自个儿一定得警醒……离京之前,咱们看看能不能再找机会见一回……”

德音一个劲儿点头。

她哭了一场,又说了会儿话,汤婵就让杜怀岳把德音接了回去。

德音走后,庆祥侯府、纪家、于家等亲朋好友也都一一到过,汤婵收拾心情,继续招待客人。

……

天色已晚,汤婵看过几个孩子,又安排好明天待客的事宜,回到灵堂给太夫人守灵。

忙了这一阵,汤婵眼里都是红血丝,她靠坐在灵前,拢了拢身上大氅,轻轻吐出一口气。

为了让遗体保存更长时间,寒冬腊月,灵堂只点了一个炭盆。

秋月给汤婵塞了一个新装的手炉,心疼道:“夫人还是回去歇一歇罢。”

“没事。”汤婵摇了摇头,“我等会儿眯一觉就行。”

太夫人待她不薄,老人家去了,她做不到伤心欲绝,但该尽的心意要尽到。

秋月见劝不动,也只好作罢。

过了一会儿,耳边传来一阵脚步声。

来人在汤婵身边坐下,汤婵转过头。

解瑨瘦了不少,脸上的线条更分明了些。他眼下带了青黑,下巴生出一点来不及打理的胡茬,看着多了几分憔悴。

汤婵问他:“前头怎么样?”

“一切如常。”解瑨这些天也带着解桢忙碌,没闲下来过,“孩子们呢?”

“都睡下了。”汤婵道,“得亏有桢哥儿媳妇,帮了我不少忙。”

“嗯,那就好。”

炭盆火星迸溅,发出一点噼啪的声响。两人低声说了一会儿话,灵堂里悄然安静下来。

月上中天,夜阑人静,解瑨看着摇曳的烛火,心中突然生出茫然之感。

他不自觉转向身边传来暖意的人,“阿婵。”

“嗯?”

“我……没有娘了。”

汤婵心头一颤。

她沉默了一会儿,默念“心疼男人倒霉一辈子”,但还是叹了一口气,伸出手将他抱进自己怀里。

片刻后,汤婵感觉自己的肩膀落下了一点重量。

她再次叹了一口气,一只手收紧,另一只手轻轻拍了拍,久久没有松开。

汤母收到太夫人去世的消息,当天就收拾行囊,亲自前来奔丧。

“您来了?”

汤婵正在忙,听到下人通传汤母到了,立时找了过来。

母女俩许久未见,只见汤母风尘仆仆,鬓间多了点白发,但精神还不错。

看汤婵有些憔悴,汤母有些心疼地嘱咐,“别太累了,小心身子。”

“欸,也就这一阵了,忙过就好了,”

汤婵领着汤母祭奠过太夫人,汤母上了点年纪,感触更深,心底唏嘘,“怎么就这样突然……”

祭过太夫人,汤婵就带汤母下去,母女二人说点私房话。

“我都很好,没什么事,你们逢年过节就派人去看我,族里对我很照顾……”

从汤家族里捡来的小姑娘春分这次也跟着来了,她年纪不大,但人最是孝顺体贴,忙前忙后帮着照顾汤母,也不曾假手他人。

汤婵欣慰地打量她,当初汤母一时恻隐,换来的结果不亏。

汤母低声问汤婵,“丧仪办完,你们什么打算?”

汤婵道:“二爷丁忧,我们回老家守孝,这是惯例了。”

汤母叹息,“该是如此。”

自从皇后诞下皇子,朝局暗潮涌动,这个当口,解瑨回老家守孝也能暂避风波。

太夫人明白了一辈子,儿女事也不含糊,走之前就主持了分家,但解家人口单薄,两房分产不分居,依旧是一处行动。

太夫人丧仪之后,解家也没歇下来,开始收拾行囊,准备扶太夫人灵棺归乡。

庙中寄存的于氏棺椁也会被一同带走,葬入祖坟,入土为安。

过了个冷清的新年,解家人出发离京,向老家而去。

“母亲,咱们什么时候能到?”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路边绿意零星,通往太原府曲阳县的官道上,一行车马缓慢而行。

桓哥儿蔫巴巴地靠在汤婵身上,半点不见平时的生龙活虎,徽音佳音脸色也不太好。

一行人自开春出发,已经走了半个多月。路途难行,舟车劳顿,自出生便起养尊处优的几个孩子吃了不少苦头,圆润的小脸都消瘦不少,但几人都很懂事,不舒服也从来不吵不闹,连桓哥儿都感受到家里气氛不对,一直很乖巧。

汤婵不由心软,摸了摸桓哥儿脑袋,“就快到了。想不想吃点东西?”

桓哥儿摇了摇头。

外头传来车夫的声音,“已看得见城门了!”

解家祖籍太原府阳曲县,是府治所在,虽与京城无法相比,但已经十分繁华。听见外头的喧闹声音,几个小的都打起一点精神,偷偷掀了帘子往外看。

汤婵也不阻止,只看着不让他们的动作太明显。车马进了城门继续往前走,最后停在了一处大宅前。

解瑨下马,后头跟着解桢,接到信早早等在门口的老管家快步迎了上来,“二爷可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