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退役伤兵(第2/2页)

“九弟打下的底子可真好啊,禁得起这么折腾……”

看,连楚王都能看明白!元泰帝更气了!

而天幕还在继续,其内容与老大人们推测得相差无几,只是相差的部分,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这些底层出身,从战场拼杀的特殊采风使,既能很好的融入民间,与百姓交流,又能在与百姓的交流中,影响着民间的风气。】

百官:嗯?不对劲!

【怎么影响的呢?比如和乡亲们聊在兴头上了,看到乡亲家里有小孩儿,诶,为感谢乡亲的款待,我教小朋友一两招防身术吧!】

“防身术?”

“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教的把人杀了就算防守成功的防身术吗?”

姜衡心想:怎么不算呢?

【乡亲们肯定愿意呀,不学白不学,如果以后被征兵了,多会一点,保命机会就大一点,就算不去当兵,手上招式多一点,自己也更安全不是?】

【这还不算,古代外出很难的,一个村子大家都是熟人甚至族人,村里消息传得快。

所以,有时候教一个,意味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弟子教弟子的情况,效果其实一般,但你就说有没有效果吧?

有时候碰到几个小孩儿在一起,还干脆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教,懂了吧?

所以大家明白大梁的民风为什么会尚武又彪悍了吧?】

“这这这……这不好吧?侠以武犯禁,一个个的都这样教,管理岂不是成了大问题?”

姜衡也不禁点了点头,“所以律法也应该相应进行跟进。”

而不是停滞不前。

【也应了弘德的年号,朝廷对外弘扬仁德,民间对内发扬武德。】

好一个对外弘扬仁德……

“德服四海,民生安定,臣,贺大梁千秋——”

“臣等,贺大梁千秋——”

至于天幕所言,大梁四百年,谁会在这个时候提起呢?

就是姜衡都不会,他只是活泼,不是蠢。

【而长此以往,这些退役的伤兵,民间采风使的名声也传扬了起来,士兵们连带着得到了名声,加之在导员与军中待遇的两相加持下,也有了更多的“包袱”,不愿轻易损伤自己的名声,军风提高了一大截,军民关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军中的待遇给足了。”

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但就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又有多少朝廷能够给足呢?

“那什么导员?还挺会教人的,他们教出的退役士兵,居然还能心平气和教我们娃儿招式。”

相较于朝廷分析重点不同,民间百姓他们更相信自己本能的感受。

“就是,那些兵痞子一个个的,欺软怕硬。”

“那些兵痞子,就该治一治!”

“对头!”

【如果在战场上不幸牺牲,由当地知县亲访,发放朝廷的补贴。采风使在采风过程中,也会去往相应的家庭中进行核实,以保证牺牲的同袍,不会白白流血。】

【如此,军队的士兵,又怎么会不尽心呢?兵心,又怎能不凝聚呢?】

“采风使也是兵士,若同袍的补贴到不了家里,若家人得不到当地的保护,那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同袍?”

所以他们一定会尽心。

所以当地的官员,也绝不敢轻易贪污。

而官员的亲访发放补贴,也是给同村或者周边心思有异者的一个敲打。

“如此军队,自当气势如虹。”

**

“陛下,如今已有经业书院包罗百家,臣以为,兵家学院没必要再单独建造,消耗国力,只需要在书院中的兵家分院,加建兵圣庙宇,以供学子祭祀。”

这夏渠好灵活一张嘴,这是直接默认兵圣单独祭祀,以及武举改革势不可挡了对吧?

元泰帝当然能听懂这句话的潜台词,但是吧,文武本就该并重,他自然没理由反对,自己儿子实践过的答案,他拿来用用怎么了?

“是好事,郑无疾这家伙也不用心急国库了。”元泰帝笑着开了个玩笑,百官也明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至于这期透露出来的其他内容,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得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元泰帝单独留下傅尚书与郑无疾,还有太子,就国库再次进行了预算。

两日后,元泰帝授太子节制天下兵马之权。

晋王有些后知后觉:“太子之前不能节制天下兵马吗?”

楚王还在想自己的脑洞:“父皇真准备退位了?”

鲁王挺直了腰杆,转向了户部:工部缺钱啦!

郑无疾对着鲁王摆了摆手,“您先回去吧,哪儿都缺钱,如今军饷拖不了,只能拖你们了。”

鲁王:啊?

最高兴的,也就是一个个的武将了。

打发走了这些难打发的,郑无疾心累地背靠在了椅背上,这户部真是一天都不想待了,姜珊是个滑不溜秋的,早就溜了,把他一个人扔在这儿。

但是没几天,一条消息传入朝堂,郑无疾也来不及伤叹国库了。

“安南,琉球,南吴,倭岛,高丽递交朝贡文书,待审批。”

五个外藩?

“一起?”

“递交时间,先后不过毒搅扌半月。”

这就……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