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一花不成春(第2/3页)

如果蜗巢科技自己直接做手机品牌,不谈锂电池业务会受到多少影响,五年时间内,顶住各方面全面占优的国际主流手机厂商的强大压力,他们能做到年销一千万部手机,已经可以说是超级成功了。

这也意味着,蜗巢科技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也就是一千万套中低端组件。

蜗巢科技暂时放弃做手机品牌,转而做组装代工,未来五年内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则可能就是上亿万套中低端组件的容量。

而蜗巢科技未来的利益,也可以更多放在上游产业链中进行实现。

不要说锂电池,蜗巢科技也已经在线束、微型电机、电源控制、温度控制、充电器、精密模具等技术领域进行长达两三年的投入了。

另一方面,蜗巢科技与盈投控股这两年来,对相关的科技初创公司以及合作企业进行很多的投资——盈投仅仅对印制电板路研发公司的投资,就超过十家。

这些未来都将确保了他们在上游产业链的利益。

而说到对江省电子工业上游产业链的拉动,星视,更关键是星视通讯电子这段时间能不能很好的活下来,不会发生猝死,实在太关键了。

特别是萧良联合盈投控股推动和永电子,全面到江省来发展手机组装代工,目前还在谈判中,就算三四月份就以最快的速度落地执行,但想形成星视通讯电子收购朱鹮电子爱立信手机合资工厂的规模,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萧良总不能说江省电子工业上游产业链的发展,先暂停一两年,等他们组装代工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一起发展吧?

现在整个世界的电子工业、信息产业,都在日新月益的发展,哪个地方敢随随便便说停滞一两年不发展?

当然了,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就是郑仲湘与大东电报局暗谋的计划最终得以实施,大东电报局最终得以套走近千亿或上千亿港元的资金,是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比如说星视会受重创,星视通讯电子会停滞发展,香港的科技产业资金也会遭受重创,但郑仲湘他个人还是会活得很滋润。

前世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星视从近六千亿市值暴跌到三百亿市值,还额外承受近千亿的负债,换作其他人或许这辈子都不可能翻身。

不过,郑仲湘背后有郑家的支持,最终还是说服债权人同意将香港电讯再度分拆出来,将一部分债务,转化为香港电讯的股份,没有叫郑仲湘被这些债权压垮掉。

只是香港电讯的原股东,除了大东电报局之外,都将承受了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超额亏损,却再无翻身的机会;多次参与星视增发融资的投资机构,也将没有机会翻身。

而前世出贷近千亿港元资金,协助促成香港电讯与星视合并的金融机构,虽然最终通过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并没有血本无归,但除了如此巨量的资金耽搁太久的时间外,也令他们在今后十数年里,再不敢参与科技股范畴的资本运作,从而令香港以及香港的证券市场错过太多的时代机遇。

虽说通过债转股,化解掉相当一部分债务,但星视不仅消耗掉近两百亿港元原本可以用于大力发展科技产业的现金外(前世合并香港电讯时,星视还额外增发一小部分新股融了一百亿港元资金,都用来支付给大东电报局了),还将前期投资的一些优质标的,廉价出售,用来筹集资金偿还债务,星视也从此一蹶不振。

萧良其次也没有指望,他这能彻底破坏掉郑仲湘与大东电报局的交易。

不过,就算尽可能降低他们交易中的现金部分,尽可能多以股换股完成星视与香港电讯的合并,萧良相信也能极大改观星视接下来要面对的恶劣局面。

首先在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没有承受太多额外的债务,又有较健康的现金流,股价暴跌肯定不会那么惨。

还有就是承受的债务相对可控,星视说不定就不需要廉价抛售已投的优质标的,甚至还可以继续拿出资源支持这些公司的发展,令星视更有机会恢复元气,说不定哪天还能发展真正的科技巨头……

…………

…………

不管萧良如何苦心孤诣,却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如夏侯江所料,此时对萧良恨之入骨,恨他拦了路。

郑家大宅,是位于太平山北山腰间的一栋白色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密林之中,陈逸森陪同郑仲湘坐在露台,能一览无余的眺望到维多利亚湾午后的美景。

“这是明日商报傍晚就将刊登的专题采访,费了不少口舌,才说服明日商报将这篇采访撤了下来,”

陈逸森将一份样刊递给郑仲湘,汇报下午紧急找明日商报交涉的情况,有些精疲力竭的说道,

“这个扑街仔虽然没敢对媒体胡说八道,但星视与大东电报局交易,计划与香港电讯合并的消息却传了出去。现在香港电讯大楼与大东电报局大楼前都有很多媒体记者围堵,甚至也有不少电台,也不能等消息确认,就已经捕风捉影找来所谓的财政专家,评点合并之事。”

“香港电讯的股东有什么异动?”客厅里,一名留着短须的中年人蹙着眉头问道。

陈逸森知道这名中年人问的是香港电讯除大东电报局之外的其他股东,摊摊手,说道:“这个还不是很清楚……”

另一名身穿藏青色西服的中年人这时候挂断电话,将手机拿在手里,跟短须中年人:“我刚跟周文霖通电话,周文霖的电话差点被中小股东给打爆掉,听周文霖说,香港电讯多名董事已经紧急约见大东电报局的代表,询问合并交易一事。”

周文霖是香港电讯的总裁,也是这起合并交易的发起人之一,星视跟香港电讯、大东电报局还没有正式谈妥条件,消息却已经走漏,周文霖也被搞得极其被动。

陈逸森站在偌大的客厅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郑仲湘没有留在星视在太古大厦的总部,而是带着陈逸森、袁可飞回到大宅;紧急赶过来相见商议对策的,除了两名真正核心的董事会成员外,还有参与星视第二轮新股增发的几名主要投资人或投资机构的代表。

这些投资人或投资机构的代表,没有直接列席董事会,主要也是方便过了锁定期就择机减持掉所持的股份,但论他们的影响力,绝对不比那些董事或集团高管稍低。

郑仲湘能将星视做到今天的市值规模,除了郑家外,主要也是拜这些人所赐——星视借八号仔的壳上市、第一轮新股增发,参与的也是这几家投资机构(人),第一次给星视提供了十数亿融资;第二轮也是这几家投资机构将之前增发的新股减持掉,又额外增加了三十多亿港元,主导了第二轮总计一百四十亿的超额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