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中国区总裁不重要(第2/6页)

就连她大伯宋德明,一时间也被同僚畏为灾祸、避之不及。

因此范晓卿在看守所三个月,也不清楚外面的形势发展,更不清楚他这次会栽多少年才能出来。

最终检察院对他免予起诉,从看守所放出来,范晓卿就像是重新活过来一般。

能有这个结果,范晓卿知道肯定是萧良在背后出了大力的。

出来后心思惶恐,他没有直接打电话道谢,觉得说什么都有不足,就给萧良发一条报平安的短信,萧良也只是回复说出来就好,之后也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直到二月上旬程雷到省里开会,拉上江启良一起,将范晓卿、宋钰小夫妻喊出来喝酒,范晓卿才知道是萧良同意林杰代表星视出任新荣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星视同意笔记本制造业务合并进宏亚,才最终促使韩文松、韩晓明对他网开一面:

除了按照常规程序对卿钰软件涉及的问题,从轻进行处理外,主要还是没有随便牵连到别人头上。

程雷平时都在溱东县,与萧良接触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他现在主要负责溱东县的招商工作,还是萧长华在溱东县的心腹嫡系,知道的肯定要比其他人详细得多。

程雷也将涉及这段时间来迹美、新荣、宏亚的一些事情跟变化,说给范晓卿、宋钰小夫妻知道。

“啊!”范晓卿被抓之前,还是相当程度上,在韩晓明这边参与了一些机密事务的商讨,很清楚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的位子,在新荣+星源、星视的产业布局里有多重要。

简单点说,新荣短时间内新增的产品需求,也是在现代电子韩国本部之外需要找OEM服务商代工生产的,很可能大部分都会在中国市场产生。

而且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性能设定等等,地域特征明显,中国区总裁,这是以后能决定星视、星源生死的关键职务,范晓卿都难以想象,萧良会为了他,将这么重要的筹码交易出去。

“哈哈,这个位置是比较重要,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程雷笑道,

“我问过萧良,萧良说这个位子他硬要跟星视争,很可能就轮不到中国人来坐。再一个让林杰代表星视去坐,对星源也形成不了威胁……”

“怎么可能形成不了威胁?”

范晓卿疑惑问道,

“林杰这个人是挺公正的,能力也强,但不管怎么样,他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偏颇。而且只要他能力够强,能同时兼顾到星视与新荣的利益,甚至进一步促成星视与新荣有更多的共同利益点,星源都不能说他有错吧?另外,因为林杰的关系,新荣公司中国区子公司的团队,肯定也跟星视走得极密切,说不定还会被星视塞人进去。这种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怎么可能会小?”

“开始我们也有种种顾忌,但这三四个月来的势态发展,证明确实是我们想多了,这个位子确实没有想象中来得重要。”程雷说道。

“怎么可能?”范晓卿还是不解,问道。

“省市各方面的关系,也进一步缓和下来了,”

程雷给范晓卿介绍起更深层次的一些情况,说道,

“迹美科技的成立,以及新荣在秣陵成立中国子公司及研发中心,与鸿盈科技、星视通讯电子、朱鹮电子以及宏亚科技签署一系列的OEM代工、产品技术联合开发协议,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具重量级的招商引资。新荣看似并没有直接给江省带来多少外汇投资,但为了承接新荣目前溢出的订单,星视通讯电子以及宏亚科技明后年计划新增的直接产能投资,就高达四亿美元。这些工作最后看似还是在刘格省长、韩文松与钟书记等人共同努力下促成了,即便当中发生很多事情,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也就变成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了。这也就是政治吧?私人恩怨有些显得微不足道了。当然了,在省市各方面都不得不重视的产业布局里,星源,或者说鸿盈科技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萧良在江省的地位也其实更加稳固了。至于为何说中国区总裁位子这时候不太重要了呢,最主要的还是鸿盈科技工业园一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仅用了七个月的工期,赶在春节前建成,并正式运转起来了。”

“这么快?”

范晓卿震惊道,

“厂房建设以及公用设施的配套还是其次,生产流程也都这么快理顺过来了吗?怎么可能啊,工业园一期完全达产,就要用到近两万名员工了吧?就算初步实现投产,产能爬坡前期要少一点,怎么也要有六七千员工了吧?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多招聘过来的员工基本都是新手,甚至连基层管理以及技术人员都要从头培养,这点时间能做到真正投产?”

“其实这大半年来,萧良主要时间还是在东洲,”程雷说道,“明面上,何宏泰、梁棠华等人都是星源系旗下的生产管理专家,但这几年来,外界了解情况的,都被萧良赚钱速度吓着了,却很容易忽视一点,萧良他自己才是真正的生产管理大师。”

范晓卿有些怅然,想想又觉得程雷说得有道理。

他们这两年将目光盯着星源的锂电业务,萧良他个人也窝在秣陵搞各种研究,确实很容易忽视一些事实:

宿云生物当年搞人海战术,嘉乐科技也搞人海战术,是谁笑到最后,是怎么笑到最后的?

而新鸿臣的合并,披露了一些南亭集团原先对外保密的经营数据,范晓卿在被抓进看守所之前就看到这些,很容易判断南亭集团在饮料生产、销售等方面早已经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体系。

而这一切都是萧良打的底子,是在南亭集团走上正轨之后,萧良才将心思转移到蜗巢科技与星源时代的发展上。

程雷说道:“……我在溱东县负责招商,又在开发区负责日常管理,有机会见识不同企业的生产现状,也多次到狮山湾参观考察。我可以肯定的说,鸿盈科技虽然前期都是借用星源的厂区发展,很多地方受到限制,不能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布局,但目前总计八千名员工的现场管理水平,相比一般的台资、港资工厂,只会更高,不会更低。据萧良所说,鸿盈科技工业园一期,到年中就会逐步扩大到一万两千名以上,年底应该要做到一万八千名员工满员;而于此同时工业园二期工程也将于年底之前竣工,再度新增八千到一万名左右的员工。”

范晓卿确实没有机会走进星源的生产体系里去观察,难以想象鸿盈科技如何从无到有,在短短一年半多点的时间里,完成员工总规模逾两万六千人的制造体系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