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预留的产能空间(第2/3页)
在这期间原油期货暴跌百分之三十、黄金期货累计上涨百分之二十。
受互联网泡沫的双重影响,零一年上半年原本缓了一口气的全球科技再遭重创,纳斯达克指数从一千六百点,一度下探到七百九十七点。
亚马逊、苹果等科技股,也都纷纷下挫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不等,暂时还没有呈现将来科技霸主的雄姿。
朱玮琳、胡婕负责的海外基金,在纳斯达克指数跌破一千点之后就开始反手做多买入,目前再次将仓位提高到九成以上。
目前海外基金净值,包括很少一部分现金在内,还是五亿五千万美元左右,并没有增值多少——这主要也是910事件之后纳斯达克指数单边下跌,各股都是纷纷破位,没有操作腾挪的空间。
不过,海外基金所持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公司的股票,却是比零一年上半年相同仓位时,高出一倍多。
经过这一番腾挪,萧良相信他与朱玮琳,可以说是最低成本持有苹果、亚马逊等这些科技公司的股票了。
考虑到将来需要从苹果高分红政策源源不断汲取现金,新一轮的建仓也是更侧重苹果公司的股票,差不多趁苹果公司市值暴跌到三十亿美元之际,吸走百分之四点九的筹码。
在萧良的印象里,亚马逊极少分红,持股则减到百分之三。
此外,海外基金还再次分散买入微软、雅虎、eBay等科技股。
这主要也是萧良除了不确定苹果、亚马逊两家公司的历史轨迹,就一定不会发生偏转外,同时他也没有办法跟朱玮琳、胡婕以及海外基金团队说,筹码就押苹果、亚马逊两支股票上,押个二十年,押不到吃亏也押不到上当!
海外基金这次建仓完毕,接下来就将以长期锁仓操有为主,仅有一两成的仓位空间给操盘团队发挥,因此平时除了抓好监管工作外,也没有其他什么地方需要朱玮琳、胡婕她们操心的了。
这一期间,星源时代、鸿盈科技也是保持稳定高速的发展。
鸿盈科技不仅每个月为苹果代工二十万到三十万台iPod,还从星源时代采购配套的凝聚态聚合物锂电池外,去年下半年开始,星源时代还开始为苹果笔记本电脑提供柱形电芯液锂电池电源。
星源时代的锂电业务,也得以进一步打入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也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002年第一季度,星源时代总计生产销售八千万枚电芯,同比增涨40%。
即便蜗巢科技计提专利授权使用费进一步提高到八亿人民币后,星源时代第一季度还创造两个亿的净利润。
相比之下,鸿盈科技第一季度的业绩则要逊色太多。
工业园年前就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但产能的爬坡需要一个过程,截止2002年第一季度末,鸿盈科技工业园OEM代工能力才提高到每月二百万部(只),比市场预测要低一截,似乎鸿盈科技放弃最初激进扩张产能的做法了。
除了承接苹果的iPod播放器以及少量中高端手机、笔记本电脑的代加工外,鸿盈科技目前发展中高端代工业务的比例,也要比市场预测的低一截。
投资分析机构也是纷纷调低鸿盈科技第一季度的盈利预期,以为大体能实现三千万港元的盈利,就谢天谢地了。
而这样的盈利水平,在这样的市况下,想要支撑鸿盈科技多高的市值,显然极其吃力的。
四月中旬鸿盈科技最终以每股十港元(一百二十亿港元市值)的股价,将萧良所持有的二十亿可转债,进行了转股。
萧良个人持有鸿盈科技股票增加到八亿股,占总股本十四亿股的57.1%。
“为新一代iPod额外预留每月一百万台的产能空间,是不是太夸张了?”
鸿盈科技四月下旬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一贯信服萧良决定的何宏泰、张殷彪等人,也是难得的对萧良的决定提出质疑。
苹果公司新一代iPod播放器工程样机已经送到东洲。
因为鸿盈科技有派工程师团队,全程参与新一代iPod的细节改进,这边也是早就同步做好工艺及生产上的准备。
不过,第一代iPod发布半年以来,每月的销量就在二三十万只之间,新一代的产品哪怕功能更为强大、完善,但苹果公司跟他们签署的合约,也就预定每个月四五十万台的弹性OEM代工规模。
萧良却要求鸿盈科技再额外预留每月一百万台的产能。
这是什么概念?
这差不多是工业园二期工程建成之后,还能挖掘的最大产能潜力了,哪怕拿出去全力争取中低端代工订单,每月至少也能创造两千万的盈利。
萧良有意压制产能爬坡的速度,有意将这些产能空间都给苹果的新一代iPod播放器预留下来,不仅不能创造利润,还极大压制生产效率的提升。
萧良甚至还要求鸿盈科技,为iPod爆量提前组织生产备料,这将极大占用他们宝贵的资金储备。
再说了,新一代iPod播放器就算真出现爆单,责任也完全不在他们这边,接下来再花三到四个月,进行产能腾换就是了,苹果公司也不可能责怪到他们头上,或者轻易就违背合约,将订单交给其他OEM服务商。
“…………”萧良却是意志坚定,不为何宏泰、张殷彪等人的质疑所动。
倘若单纯为了高追求利润,他直接去做面向终端市场的消费电子产品,前景要更为广阔。
他为何还要专注发展OEM业务?
他真正关注的,还是对精密制造本身的需求。
如果单纯做终端产品,大的趋势还是要将生产部分委托出去,自身除了产品的研发、设计外,最终跟精密制造本身的关系不大。
唯有发展规模足够庞大的OEM代工业务,内部才会产生足够的需求,给蜗巢科技足够大的空间,在精密制造领域进行不断的尝试、摸索与迭代。
就像新鸿臣足够大,因为销售规模的扩大,新工厂的建设,对灌装生产线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又因为新鸿臣是萧良所能控制的企业,才能接受星源精密每半年就要迭代一次的全新灌装生产线。
要是外部企业,怎么可能为萧良发展精密制造,承担额外的试错成本、额外的生产管理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天海精工目前正开发的五轴数控机床,质量非常不稳定,但蜗巢科技工程技术研究部门一下子就高价下了十台订单,不仅实际使用,还让天海精工的工程师跟踪观察使用情况,方便他们进行版本的迭代更新。
换了外部企业,天海精工将这些机床送上门免费试用,人家会搭理一眼吗?
当然,这里面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是相当恐怖的,也是萧良需要不断往这个无底洞里填资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