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 2 章 看来结婚是应急。(第2/2页)

许翊:“去大学校友的创业公司,样哥也在。”

不用说就知道是名不经传的初创公司,存活率未知。

小地方的长辈见识保守,小公司比不过大公司,大公司比不过铁饭碗,柳丽还曾怂恿过许翊回来考公。

奈何许翊志不在此,柳丽的劝说跟当年想阻止他复读一样,没见效。

柳丽:“开的工资比以前多?”

许翊:“多一点,关键是再那样加班下去,我要去跟爷爷当室友了。”

柳丽:“乌鸦嘴!”

餐桌静了几秒。

柳丽又问:“准备在那个公司呆多久?”

许翊:“挣几年快钱再说。”

柳丽欲言又止,片刻后说:“我跟你说实话,医生说你爷爷,最多半年的事……你是他最骄傲也是最放心不下的孙子,你看你当初要复读,你爷爷都七十多了,二话不说就去陪读,天天给你做饭,照顾你的腿。你怎么也得让他老人家安心一点……”

她轻轻叹气。

许翊一直没抬头,但也没再吱声。

许翊由爷爷带大,祖孙感情非同一般。

全家反对他复读,爷爷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给他在学校旁边租房办走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高三有一回他爷爷突发疾病昏倒,许翊晚饭也顾不上吃,腿伤未愈,一拐一瘸送他去医院。

家里没人指责许翊,但他总觉得若不是他执意复读,爷爷不至于享福的年纪还为他操劳。

知子莫若母,柳丽继续说:“我同事的侄女也是你们一中毕业,她家在你们学校后门的骑楼广场开汤粉店的——”

许翊豁然抬起脸,跟狗闻到肉味似的,紧盯着柳丽。

柳丽差点笑场,幸好多吃几十年米,生生忍住。

她趁热打铁:“本科在师大读,毕业两三年,跟你差不多大。我同事给我看过照片,长得白白净净,挺标致,也不矮。”

用柳丽同事的话来说,这个侄女跟家里卖的河粉一样,又白又靓又长条。

许翊:“在哪?”

柳丽:“也在乌山啊。”

许翊:“我说照片。”

柳丽:“从我同事手机看的,她没发我。”

许翊:“姓什么?”

柳丽:“我同事是她的大姑,跟她爸是亲姐弟,应该也姓田。你认识?”

许翊笑了一声,介乎冷笑和好笑之间。

他说:“没见过怎么认识。”

此话正中柳丽下怀,她悄悄松一口气,笑道:“哎哟,翊哥,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马上给你安排。”

田愿的相亲一早就给安排上了。

媒人带着对方一家子来家里小坐。

赤山老街一听就跟市中心不沾边,田愿的家是一栋四层半的自建房,一楼用来拜关公、饮茶和堆一些杂物。

刚送走这一波,胡小霜终于有空看手机,转瞬眉头紧锁。

她说:“田田,你大姑给你介绍了一个。”

田愿一听大姑,神色微变。

这位大姑是田家亲戚里唯一端铁饭碗的人,在农商银行工作,以前叫农村合作信用社,近年才转型改名。

田愿爸妈以前在乡下林场作工,后来才进城做餐饮,从路边摊做起,能在乌山市扎根,少不了大姑的扶持,对其一直毕恭毕敬。

对大姑介绍的对象,更加没有拒绝的理由。

胡小霜照着手机念:“这个是你大姑同事的儿子,原来也是你们一中的,清华计算机毕业,在大公司上班——”

田愿的脑海里闪过一张熟悉的脸,旋即摇摇头甩掉。

田愿:“哪一届?”

胡小霜:“你大姑没说。”

田愿不敢忤逆大姑,但可以跟阿妈质疑:“清华毕业还相亲?你看我昨晚的清华同学,用得着相亲吗?”

胡小霜:“又不是谁都能长得像他一样高高帅帅。”

田愿鼻子哼出一个音节,万分赞同。

她说:“不是有隐疾,就是陷阱,绝不可能是馅饼。”

胡小霜:“家里老人年事高,他又孝顺,想圆老人心愿吧。”

有无隐疾待定,看来结婚是应急。

胡小霜一锤定音:“我把手机号转发给你。”

田愿:“没有微信吗?”

胡小霜:“你大姑只给了一个号码。”

田愿:“不会还要我主动联系他吧?”

老家重视人情世故和拉帮结派,如果大姑也有女儿,估计这种优质资源就不会介绍给田愿了。

胡小霜:“你看着办。”

田愿嘀咕:“我看着不想办。”

胡小霜:“没听清,讲什么?”

田愿:“我看看再说。”

田愿马上用微信搜了一下这串手机号,竟然找不到对应微信。

这人要不没绑定这个号码,要不关闭了号码搜索。

田愿拿了小电驴钥匙,准备去一趟超市,问胡小霜家里还缺什么。

胡小霜说:“缺个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