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超限(第2/4页)

“船长,已经来不及了!停止自动驾驶,启动规避操作!准备承受冲击!”

透过舰桥,看见那黑色现出自己的真面目,最开始像是浓厚的尘埃,当距离越来越近,才看到每粒尘埃都是行星大小的蜂窝型太空站。飞船在“尘埃”前越来越小,引力开始让它偏离航道。

“从行星太空站中间穿过去!”她下达指令。

“船长,这些巨型太空站质量太大,在它们中间穿行,引力扰动非常可怕,我不能保证安全。”

“孩子,我相信你。”

飞船绕过星球大小的太空站表面,太空站上平整的几何表面在视野上弯曲成弧。巨大的引力扰动让飞船不得不贴着太空站飞行,矢量推进器抵抗着引力拽出的弧线,从缝隙中向星系内部前进。引力扰动让“进取号”冲浪一样颠簸着,他们乘浪而进。飞行在诸多行星太空站的缝隙中时反而最危险,刚才还被左边太空站的引力捕获着,推进器全力咆哮也提不起速度,突然就越过了拉格朗日点,被右边太空站的引力弹弓弹射了出去。

行星太空站仿佛永无止境地往星系内绵延下去,只有等星系的太阳慢慢亮了起来,她才知道,飞船并没有在绕圈。正如穿过厚不见底的乌云一样,她终于看到了那个太阳本来的样子。这时候回过头,发现深邃的星空都已经不见,唯有银灰色的层层太阳能板将星系密密实实遮了起来。之前无垠的漆黑,星棋密布的宇宙仿佛是一个梦,她好像一直生活在这百来个天文单位的内环空间里,再往前,就是已经完全机械化的双行星,这个星系文明的起源之地。

“船长,我们已经潜入戴森云内部了。”大副说。

白泓羽兴奋得发抖,汪海成连喊了她三次,这姑娘才回到了现实。

不是普通的外星文明,是超越人类能力千万倍的神级文明!建设完成一个戴森云,意味着至少要消耗掉整个恒星系统所有的固态物质——岩石、金属在宇宙中是很珍贵的,戴森云系统少说也需要几亿个地球的物质量,不拆迁行星,总不可能凭空创造出物质来吧?光是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汪海成和白泓羽这对师生就已经激动不已。

每一个天文学家面对这种情况都是一样的。在这个宇宙中,人类是否孤单?每个天文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抱有一种敬畏和困惑的复杂心情。现在离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两步:

第一,异常辐射源能否验证确实存在?

第二,异常辐射源能否确定就是戴森云?

白泓羽强作镇定地叫道:“老板,老板,这个发现如果验证了……”汪海成也心跳加速,吞了口唾沫,“别急,调之前同样天区的旧数据,对比筛查一遍。”

因为连续两次发现,汪海成一时不知道是应该继续跟踪发现辐射源的天区,还是继续巡天。这事已经超出正常逻辑,发现一个或许还可以当作中彩票头奖——统计学上不可能,但就是有人遇上了;连续发现两个,那数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回头筛查旧数据就成了最该做的事情,如果之前的数据也能验证疑似戴森云的存在,那就没跑了。

白泓羽马上开始行动,汪海成的心思却一下子浑浊了起来。这两个发现哪怕能被证实一个,自己特批晋升教授就问题不大了。如果两个戴森云都能被证实,那汪海成就必然面对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会——两个低概率事件同时发生绝非巧合,只要他能找到其中联系,他就可以从一个单纯的发现者,变成一个新理论模型的建立者,从此在天文物理史上甚至整个科学史上留名。

如果这样,买房子的问题应该就不大了!说不定连钱都不用出,国家直接给自己分一套院士别墅!

心思一飘出去,汪海成马上觉得不妙。乱七八糟无关的杂念是科研的大碍,自己这么多年做事情向来是心无旁骛,怎么今天在这么大的发现面前,反而乱了起来?白泓羽刚才失神的眼睛自己很熟悉,那种对天文的梦想和未知的好奇一直以来也是自己的动力。他马上收敛心神,调出对应两个天区的老数据来,开始复查。FAST正常巡天周期是二十四小时,每个天区的信号过一天之后才会被再一次扫描到。

很快,他们就有了令人失望的结论:辐射源之前不存在。两个辐射源都不存在,二十四小时前不存在,四十八小时前不存在,七十二小时前也不存在。

失望中,汪海成赶忙申请将溃源天线从正常巡天转为追踪指定天区。因为这不在FAST的正常工作范围内,操作还费了点工夫。当组成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的全部四千四百五十个反射单元在指令下整齐地微微调整倾角时,汪海成甚至听得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天区重新锁定,同一天第二次观测展开。

“有的!有的!”新的分析开始不到五秒钟,白泓羽就冲着汪海成叫了起来。汪海成强作镇定没有出声,让FAST持续跟踪了五分钟,记录下更充足的数据之后,又命令FAST转向发现第二个辐射源的天区。

辐射源再次确认!21cm波长的特征辐射确实存在!

汪海成松了一口气,两个疑似戴森云都是存在的!他再次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跟白泓羽进行了短暂交流,师生两人决定分头行动,以锁定辐射源的进一步信息。

首先是确认两个疑似戴森云的准确位置,FAST的信号灵敏度虽然高,但受制于单体射电望远镜的角分辨率缺陷,没办法准确定位信号源的精确位置。要确认位置,就需要阵列射电望远镜的帮助,通过多组望远镜组成的联合阵列,可以获得更高精度的角分辨率,准确定位辐射源位置和离地球的距离。

国内在这种技术方面还比较空白,汪海成直接联系了VLA,提交了自己的观测申请——自然是附带了他的发现作为申请理由,同时把发现的资料上传了学术备案网络。这也算半正式地对外宣告了自己的发现。

按理说,这半正式的发现通知一发出去,必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绝对是今年天文学界最大的发现,甚至可能是十年以内射电天文研究最大的发现——这不仅是戴森云理论的验证问题,更创造了人类存在的哲学新高度。

一般说来,像FAST、VLA之类的大型天文台,观测计划都需要排队申请,申请通过之后再静候天文台的排期安排,整个时间短则几个星期,长则几个月。但如果有特别重大的发现,就可以跳过这些流程,直接把望远镜的使用权交给你。毫无疑问,同时发现两个疑似戴森云就属于后者,汪海成觉得只要紧急通信一发过去,对方分分钟就会为自己安排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