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第3/3页)

天下的诸侯王本来都是项羽封的,本来他们和项羽就有天然的联系。但是,有几位诸侯王是项羽的铁杆盟友?有谁愿意在关键时刻帮助项羽?过于自负的人,往往都是孤家寡人。

我们再看军事。军事方面,有项羽在,有韩信在,刘邦撑破天也只是个二流。

刘邦政治二流,军事二流,他凭什么自负?他没有自负的资本啊!但刘邦有个特点,就是从谏如流,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不行。你说刘邦什么行?打仗他老打不过项羽;出谋划策,他周围比他高明的人很多,且不说张良、韩信、萧何,就是辕生、郑忠,也比他高明很多。

像刘邦这样一个人,一不会打仗,二不会治国,三不会出谋,为什么能够作为君主,作为一把手统领那么多人?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刘劭,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人物志》。刘劭的《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讲人才的书。刘劭在《人物志》里,把天下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叫特殊人才,谁是特殊人才呢?帝王,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类是普通人才,就是做臣子的人才。刘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所有的臣子,无论是将还是相,或者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叫做偏才,只有国君才叫做通才。

刘劭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大厨师做菜,会用很多作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咸,但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盐放多了,叫打死卖盐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糖放多了也不行,什么都不能多。酸甜苦辣咸都不能作为烧菜的“主帅”。什么是主帅呢?刘劭说,这个大厨师做菜,作为主帅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帅,咸了,倒进一瓢水,不咸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刘劭讲得很有道理。我们想想刘邦,再想想刘劭的《人物志》。刘邦就是那无色无味的一瓢水。哈也不是,你尝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没有,那就是主帅。

项羽是什么呢?项羽是那个辣椒,项羽只能烧出一盘让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刘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们要是看了刘劭的《人物志》,就知道,主帅其实不需要有某种具体的才能。主帅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的是一瓢水中和五味的能力。

你手下的臣子,会领兵打仗,当上将军去吧;会治国理财,当相国去吧;会出谋划策,当谋士吧。主帅干什么?主帅三件事:善听,善用,善赏罚。

先说善听。

善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别人提了个好意见,你一听立即付诸实行,这叫善听。善听还有另一层意思,别人不提意见,你怎么办?你要会向别人说四个字为之奈何?这叫善听!别人给你提了好建议,你听了,这不算真正的善听;真正的善听,是别人不说话,你能问他“为之奈何”,这叫真正的善听。

第二,善用。酸甜苦辣咸,该放多少?哪个人该放在哪个位置上,哪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上放在哪个位置上,这都是善用的问题。

最后一条,善赏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做到这“三会”,你就能当那个无味之水,你就能统领天下。

我们回过来,再看看那个“沐猴而冠”的故事。那个“说者”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呢?悲剧就在于他找了一个不善听的人去说话了。所以,提建议你还得看看你的君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君主只会说一个字——“烹”,那你可千万别提意见!一说准“烹”,找死啊!要找那个善听的人去提建议,这样才能够把你的建议变成实际的行动,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从另一个方面看,“说者”的意见很对。项羽没有听“说者”的意见,他也不会听其他人的意见,这是项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