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进展迅猛!~(第2/4页)
“活体的脊髓与死亡后局部萎缩的脊髓是完全不同的生态!~”廖镓在阅读着患者的脊髓区,不断地搜集着自己觉得关键的部分,以备后用。
“廖哥,视频已经拍下来了,你也已经看过了这么久,如果你看完之后,我就要进行开放下的局部微电流刺激了!”
“在没有找到脊髓区可置换的替代物和手术之前,我们不能随意地对局部的脊髓区域进行切除和置换处理。”
“这个时候,我们要找的思路,就是促进局部功能的再生,可能需要通过物理、药物等手段。”
“我的想法是,第一,我们先做一批针刺电极恢复的模型。”
“第二,我们做一批局部注射生长因子或类生长因子集群素的动物模型。”
“第三,我们做一批营养神经药物局部灌注的动物模型,以此来观察三者之间的区别!”
“如果效果比较好的话,我们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联用!”
方子业目前的脊髓、神经治疗术只有3级水平,他能做到的,也就是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先提供一些思路!
想要治疗的整体水平再有精进,除非是方子业找到了关键的‘突破点’,如某个关键性的技能得到了大突破。
或者是自己的思维闯入到了非常敏感的节点,使得脊髓、神经治疗经验获得比较大的突破,激活新等级或者是进度条!
这需要自己不断去试探,也需要自己不断去思考。
毕竟自己的这个面板,它不能随意地“无中生有”,否则的话,有这么多学识点,莫说是脊髓损伤。
哪怕是渐冻症,方子业也能把它捅穿了……
突破一个病种治疗好,获得更多的学识点。如此不断地正向反馈,哪怕目前只获得了面板几年,临床上也没有几个病种还能留下空白,除非是有新发现的、没有被定义的病种……
方子业只是说了思路,并不代表今天就必须要把这些操作都做完。
今天方子业要尝试的,依旧是脊髓局部区域被暴露打开后的针刺电极的微电流刺激术。
因为脊髓区域已经打开,所以方子业同时可以上上去的针刺电极的数量并不少!
一次性上了八根针刺电极后,方子业又费了接近四十分钟的时间才将它们固定好:“脊髓区才新开,虽然针刺电极可放置的数量多了,但空间就这么些。”
“越多的针刺电极就越挤,并不容易完成固定。”
“好在是搞完了。”
方子业说完,偏头看向了达博公司的宋亭祯:“宋经理,我给您提一个建议啊,你们可以设计一款比较特殊的针刺电极,看是否可以同时装下多个可转向的针刺电极群。”
“如此一来,更加方便固定的同时,还能多放置一些微电流刺激的节点。”
“我可能表述得不够清楚,但它的原理就是类似于充电宝的一拖三或者一拖多,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空间。”
宋亭祯闻言,眉头先紧皱,而后舒缓下来,快速地将方子业的想法记录在了笔记本上:“好的,方教授,我一定将您的思路回报给我们的科研团队和工程师团队。”
“不过要完成这种思路,应该需要不短的时间。”
方子业当然知道要花时间:“没事儿,慢慢等就是了。”
“调节参数开始微电流持续刺激吧,我们先直视下看一会儿!微电流刺激的情况。”方子业对动物试验室里的工作人员吩咐。
“方教授,参数还是参照上一次的么?”‘巡回护士’问。
她作为试验室里特意为方子业课题团队配备的巡回护士,每项数据都是进行了详细地记录的,而且试验室对她提出来的要求就是必须对每项数据如数家珍。
否则她可以去其他团队……
但,方子业所在的临床试验团队,每天在动物试验室里的‘消费’都是十几万、二十万起,这样的业绩于她而言也是一笔非常不菲的收入。
她自然是必须十分细心和上心的。
这是一个特殊的机缘。
“是的,依旧参考如前,2.8mA,频率95!”方子业回道。
在家兔试验中,微电流的电流量是可以比临床更高的。
在临床只用一点几毫安,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安全,可在动物试验中,就是为了追求有效,在有效的情况下,试探安全阈值!
这就是临床试验之前动物试验的意义所在,也是试验室小兔兔和小鼠鼠们为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
电流连接后,家兔并未产生特殊不适。
自然也不会马上就产生功能效应。
否则的话,微电流刺激就不是治疗探索,而是治疗神技了,它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
需要慢慢跑!~
看了十几分钟,依旧没有太多的反应,方子业便道:“这边先跑着吧,也先不缝合了,跑个两三个小时,再看具体的情况。”
“我和廖教授继续去下一个区域看看。”
“对了,黄总,我刚刚所说的那个生长因子集群相关的激素,你们公司好像是有现货的,你到时候调一部分过来吧!”
“多调一点啊!~”方子业看向迈瑞公司的黄仲夏。
其实并不是迈瑞公司比较擅长制作生长因子集群激素,而是迈瑞在这方面的资源会相对更多。
“好的,方教授,要多少有多少。”
“如果您要得急的话,应该三个小时左右我就可以走空运调过来。”黄仲夏非常肯定地回复。
可谓是非常配合方子业的工作。
这哪里是配合,这是方子业直接喂饭吃啊!!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旦成功,那得是多大的市场量?
甚至能让公司的市值暴涨几倍!
只是可惜,公司不能直接给方子业投钱了,否则的话,买瑞公司都想独资这个课题。
可方子业现在可不缺这点研发费用,再加上方子业叫来了一群老家伙,而且他自己本身就在国家自然科学科研基金会里面有一定的份量。
方子业要几千万的经费,在有前期研究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方子业摇头:“那不用这么着急,明天或者后天能用就行了。”
方子业与廖镓说完走了出去。
张全教授与神经内科的张建军教授立刻跟上,方子业已经下了台后,张全的问题直接劈头而来:“方教授,你得说一下,你这脊髓是怎么打开的?”
“打开的目的是什么?通路是什么?”
方子业说:“张教授,其实很简单,脊髓就是通过打开蛛网膜和硬脊膜打开的,就是通过钝性挑开的方式,用比较平滑的钝性切口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