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主旋律(第2/3页)
唉,只能说小方还是太年轻了。
*
说回正题。
李雪亭先发问到底这一趟是什么事。电话里没讲清楚,他只听说是有个本子要一起参谋。
方可以就大致说了下情况。
“唔,主旋律片……”李雪亭愣了愣。
隐喻和指代,人类语言学与心理学共轭影响下的伟大发明。
通过将具体的行为、事件转化为某个特殊名词指代,将无数确切的细节统合为一个抽象整体,将特殊转化为一般,减免了情感的频繁卷入,加固了思维快速通道的壁垒。
原本含义清晰的事件则在无数次模糊指代后,被叠加上重重的虚指和默认的共识。
回归基本概念,符合公序良俗、正面积极的思想、内容、风格作品,就可以被盖定为主旋律。
本质上,任何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作品,其最深层的思想内核亦往往扎根于某种普世的共识,也即是某种“主旋律”。
那么根据三段论可得:
任何在思想与艺术上成功的作品,即使是最流行、最大众化、最为艺术界鄙薄的商业片,也是创作者在个人审美、艺术追求与普世价值中寻找到一块共享的滩涂深挖构筑,由此才获得观众共鸣。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部严格标准上的主旋律作品却这么难拍?
无非是标准伟光正与人们认可的最普世价值之间,往往存在某种理论与现实的鸿沟。
鸿沟既然出现,那就很难装傻充愣。
一旦触及而不加批判,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若无睹,那么观众就会感受到怪异与不真诚。
如何与世界真诚地和解,方可以未知详情,却也能基本猜测,这需要对周遭世界深刻的关切。
要具有罗曼·罗兰的虔诚、西西弗斯的勇气,宽容的智慧,敏锐而矫健的洞察力,并真诚地热爱具体的人。
这太难了,方可以不会。
方可以是怎样的人。
阳光会灼痛她,纯洁会刺伤她。
她从审美上尊敬美好,但自己却难以做到。
她有表达欲的,总是些孤独、晦暗,敏感而幽微的心境,刻薄的讽刺与挖苦是奔腾在她血液里的本能。
强要她拍,便如强行把她塞进这身躯壳,要她阳刚、活泼,并灿烂地微笑。
所以与其届时场面拟人,倒不如体面的拒绝。
但拒绝也是需要技巧的。
方可以以己度人,对人类不择手段的工具理性始终怀有某种审慎的态度。
尤其考虑到自己毕业证还捏在人家手里,往后片子也还得送审,就更是如此。
李渡鱼看着一副温和长者且饱受排挤的随和模样,但他能凭搞批评工作混到夏影博导,成为感官电影扶持计划的专业顾问,在获得尤里卡技术突破后更是抓紧机会,接手主旋律献礼片拍摄任务…
反正方可以是不相信李渡鱼只是盏省油的灯。
自己拍,风险太大,但不代表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她穿越至今,除了一天到晚地肝得死去活来,也不是完全在闭门造车。
毕竟没有充分积累拍摄出来的作品是空洞且干燥的,而完全不关注现实、脱离生活的艺术更是不贴合实际的自嗨。
这个世界,影视文化发展到2030年,电视剧行业无论长短,在流媒体发展影响下,曾经流行一时的制片厂中心制重新兴起,此处暂且不提。
电影行业则正处于导演与制片人中心两种混合的模式。
导演,作为项目的艺术总负责人,掌控视听风格、表演调度和整体美学;
制片人则掌握项目总决策权,主导资金、选角、档期、发行,以市场回报为优先。
两者之间的博弈占据一部作品从立项到发行的绝大多数主线生命。
在此之前的电影发展史上,还有一个编剧中心时代。就是由编剧主导作品的精神内核,强调故事、台词与人物塑造。
“所以你的意思是,先制定一部合适的电影剧本,再找风格合适的导演?”
李渡鱼有些犹豫。
这会不会有点太狂妄了。
还是那个问题,第五代导演群体的权力结构太过稳固,加上自有其风格,各有各的靠山。框死电影剧本,相当于削弱导演很大一部分话语权,正常导演肯定不乐意。
权力既然已经被分享,再想夺回就需要理由。
方可以道:“剧本优先的前提下,即使作品拍摄效果未必多么惊艳,但故事内核却可以把关,由此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观影体验。且根据作品基调去选择导演,参考既往履历,也没那么容易翻车。”
这倒是说到李渡鱼心坎上了。
从李渡鱼中途接手这个项目以来,他已经度过了好几个心理阶段。
从一开始的摩拳擦掌大展宏图,到中间区区挫折攻艰克难,再到后面焦头烂额心急如焚…直到现在,他能想出来推刚出道一年多的方可以上台,可见已经彻底摆烂。
不求完美,但求完成。
志愿挑选一名愣头青,能拍完交差就不错了。
他一个搞文艺评论的,还能不明白方可以的电影风格、气质哪哪儿都不适合主旋律吗?
方可以多大年纪,拍戏时候一堆演员年纪比他大,他能有什么生活阅历去拍主旋律献礼?能压得住这么多老戏骨老油条?
加上一个靳茜都够呛。
主要是实在没办法,这几年的大导实在拉垮。
当年拍乡村农民题材出名的,现在拍城市生活里一个实习生住四合院山景房。
曾经探讨宗族制与父权压迫的,现在在人权都没有的时代背景鬼扯些民族共荣和世界和平,试图重新装裱历史。
倒是也有不忘初心的,过去在电影里研究艺术、生命与尊严的,现在在演技综艺上接着谈艺术与生命。
怎么说呢,在台下搞批评的时候觉得我上我也行,真上台筹备了,才发现我上也不太行。
别的不说,李渡鱼一想到前两年的一部主旋律,拼盘了名导+影帝+流量,然后拍出来一部逻辑前后混乱,镜头云里雾里的自嗨宣教片就觉得头疼。
票房血本无归也就算了,舆情评价太差,向来主张搞名气拼盘的何三被下台,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
思及此,李渡鱼也心态放平了。
对嘛,他现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怕啥。
就像方可以说的,剧本优先的话好歹剧情逻辑有保障,再差也差不过那部,顶多就是当制片会得罪人嘛。他一个搞批评的得罪的人还少么?
但是万一能搞成。
李渡鱼又开始幻想了。
*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不觉,方可可也是能上桌的人了[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