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史同逻辑会

关于战国末期秦国至秦朝的历史记载, 在未有出土文献的时期,传统一般以《史记》和《战国策》这两本二三手资料互为参照。

但由于二书总体成书编撰年代相近,接触到的参考资料大概率也有重合,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就形成了共轭因果、循环论证的诙谐场面。

但其中仍然有很多差别。

《史记》的主要参考依据来自萧何等人当年从咸阳宫中抢救出的《秦记》、司马氏父子多年来整理汇总采访记录口述历史,还有当时西汉民间的相关资料互相佐证。(《秦记》至少流传到东汉《后汉书》编撰时代。)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原作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资料中包含大量策士的著作和史料记载。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夹带历史事件。也因此,其中包含大量内容荒诞、缺乏依据的寓言故事。但反过来说,又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风貌。

二书创作逻辑不同, 自然对同一事件的评述逻辑也不同。

但不同于宣太后有《战国策》提供的各种丰富人物形象的历史小故事;由于未知原因, 《战国策》中赵姬的相关记载基本真空, 甚至只能从吕不韦和嫪毐这边曲线窥得一二。

这就造成了现在打开赵姬的百科词条,引据齐刷刷一片《史记》原文的幽默情况。

多么纯正的孤证典范。

当然,其中秦始皇收禁天下书籍、项羽火烧咸阳宫藏书、以及西汉政治集团对前代统治逻辑做出的亿点点必要修饰等,想来也都为其在历史中的隐身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姬被广为流传, 包括史记都采纳的瓜:“怀着吕不韦的孩子嫁给异人”, 这点因为逻辑太过荒诞, 哪怕在后《史记》时代都可以归为大概率是为了抹黑先代嬴政的政治需要。

抹黑男人的社会地位首先去抹黑他的出身,继而攻击他的品行,他的成就。

抹黑女人自然就盯着她的裤腰带,女人的裤腰带系着她全部的品德,只需要否定这一条, 就足以让其永世不得超生。

你看, 哪怕是个人都知道赵姬和吕不韦的事多半是汉人抹黑, 可翻开一部《吕不韦列传》,满篇的赵姬淫|乱宫闱之事。一而再,再而三。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总不能桩桩件件都是假的吧?

此乃祖宗成法,传统艺能。

但毕竟嬴政认祖归宗的时候,嬴稷嬴小米,堂堂小米大魔王还没死呢,吕不韦疯了才敢这么造。

再说秦昭襄王又不是不能生,真有血统问题,还有个弟弟等着接班。

所以这个说法可以基本被判定为是同期“春申君黄歇令侍妾李环有身,嫁于不能生育的楚考烈王”的变种。[1]

大概率是因为《史记》成书时楚地掌握了民间八卦的最终解释权,编故事的时候下意识走了路径依赖吧。

剧组的筹备会上,孙晶已经理解了做文章的空间,但新的问题又出现:

“赵姬的史料真空确实具有大书特书的空间,但是要违逆被普遍接受的历史形象,需要更加扎实的史学依据。”

现在的记载是假的,那你怎么拼凑出一个更可信的呢?

当然,大家现在只是在搞文艺创作,不用太严谨;

但完全一片空白胡扯的话,那不还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并非。

来看看《千秋》项目目前主要编剧包括哪些人:

遂心,唯爱书写女性逻辑的文青编剧;

李雪亭,骨灰级托古喻今键政狂魔,史同;

悲风画扇,古代史毕业的女频作家,史同;

还有一个萌混过关的方可以,一身低级趣味的文学票友,史同。

《千秋》项目编剧组的史铜浓度,可以说高到丢进炉子里都不至白开一趟火。

而众所周知,史同人内部也是像女生宿舍一样,各有兴趣和专注方向。

一个人闭门造车的时候容易陷入思维误区,带着答案找证据;

但多几个人一起琢磨,就可能会出现左脚踩右脚螺旋飞天的灯泡奇观。

说不清到底是谁提出了什么观点,反正在集思广益、东拼西凑,找了一堆资之后,最终梳理出了一条乍一看比较离谱,仔细一看更加离谱的思路。

*

首先是嫪毐封侯的逻辑线。

《史记》[2]记载: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庄襄王生母夏太后薨逝。

八年,长安君成蛟(庄襄王子,嬴政异母弟)出兵攻打赵国,在屯留起兵叛乱被杀。

同年,嫪毐从赵姬身边的宠宦,一跃提拔为长信侯,被赐予山阳地居住,封河西太原君为封国。

夏太后在历史中原本是一位存在感比赵姬更弱的普普通通母凭子贵的太后,在历史中的全部存在感就是生了个撞大运的儿子。

到死一直被正妻华阳夫人压制,也没有获得与庄襄王合葬于芷阳的资格,只能要求独葬于杜东,留下了一句“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当有万家邑。”的慈母发言。

但最新的出土文物证明[3],即使是这位太后,都拥有一座极富规模的庄严陵寝。充分展现在事死如生的秦国当整整十年太后应有的尊荣待遇。

而根据夏姬的姓氏考证,认为夏姬属于韩国人。

长安君成蛟在历史中的唯二两次记载,除了成蛟之乱外,就是在其十五岁时不费一兵一卒,单枪匹马冲进韩国,轻取五座城池,因而被封为长安君的丰功伟绩。

当然,考虑到第二则记载来源是比较离谱的《战国策》,水分比较大。

但如果串联秦汉母后干政的时代背景,不难推测异人从赵归国后,第一时间面对的势必然也有两位母亲安排的政治联姻。

如果成蛟的母亲是华阳夫人的楚系贵女,那估计赵姬和嬴政两位回国也没那么顺利能拿回应有的身份。

所以可以推测得成蛟的母系势力多半是夏后一系的韩国势力。

换而言之,在嬴政继位后的少年时间,秦国上层的外戚势力可能有华阳太后(嫡奶奶,楚系)、夏太后(亲奶奶,韩系)、帝太后(亲妈,赵系)三股势力。

三系互相制衡,共通控制上层朝廷动向,弹压本土秦人集团,并在数年间和各国保持着有礼有节、点到即止的群殴联谊互动。

现在想想为什么韩国地小国薄,百战之地,三天两头被抢,秦人去韩国跟回家似的,却愣是熬到了嬴政亲政才被灭。是不是就合理了。

但毕竟三股外戚势力中韩系最弱.夏太后去世后第二年,靠山倒台,成蛟叛乱,韩系势力集团直接被收拾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