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刘据(第2/2页)

闻棠的举动可真称得上是古今第一人。

“臣是个好人啊!”她反复强调,“您可以去调查一下,身边这些人,府中隶妾家仆,廷尉府中那些官吏,但凡和臣有过接触,都没有厌恶我,为什么偏偏就他们这么特别,上奏疏参我?”

“为什么他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他们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个想法还真是……

挺有道理的。

宁可指责他人,绝不内耗自己。

闻卿类朕。

刘彻为闻棠的脑回路感到惊奇,还注意到一个点:“你还会骑射?”

闻棠:“刚学的。”

刘彻:……

“学无止境嘛,我就是要趁年轻多多学习。”

话中的好学程度堪比孙权劝学典故中的吕蒙,甭管学没学,反正态度是摆在这里了。

闻棠:“我最近还看孔子的文章,品出了些新的味道。”

刘彻:“有多新?”

刘彻知道闻棠不是文盲,而且肯定对儒学有了解,因为闻棠第一次见到刘彻时就文抄公了韩愈的《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但这个“新”,具体能有多新?

可别像某些博士那样晦涩难懂。

不,不会的,刘彻了解闻棠,她力求精简,平时连个生僻字都不写(实际上是因为不会)。

“据儿过来。”刘彻抱住刘据,言语间还带了点慈父感,“让我们一起听听新的见解,你也快要启蒙了,来跟闻先生学习学习。”

人生总是无常的,即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也不会想到,这是他未来太子被带偏的第一天。

闻棠:“子曰仁德,德者,应有高德、私德、功德、品德、武德。”

“用仁德解决不了的人和事情,可以考虑一下用高德和武德解决。”

小刘据眨了眨眼睛,看了看闻棠,然后又充满好奇地看向刘彻:“父皇,高德和武德是什么?”

刘彻没说话。

示意闻棠继续说。

闻棠:“高德为高压之德,武德为武力之德。”

董仲舒的理论不光只有儒家思想,相反是在儒家基础上掺杂了各家学说糅合而成,因为儒家从骨子里就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天人三策”实际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而专门制定出来的。

他还是收敛了点的,知道如果皇帝太昏庸臣子也不能盲目听从,于是又弄出来了个“天人感应”,上天会根据皇帝的执政水平降下“祥瑞”和“灾害”。

不过这个夹带私货大概率是被刘彻发现了,因为他一直没受到重用,这几年就连自己办的补课班都停了,在家里静悄悄的写书呢。

刘彻虽然没重用董仲舒,但是他的这套理论倒是完整地照搬用了,于是一些儒生博士们就变本加厉,一旦哪些地方有灾情,他们第一反应不是救灾济民,而是先翻翻古书,看看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情况,研究一下上苍这是在示警什么?

孔子要是看见他们这种行为,都能被气活了,从棺材里面爬出来用自己那能手抵城门的力气给他们几个大耳刮子。

人家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现在这些儒生们天天研究鬼神。

墨子:要不看看我呢,我主张的是“天志,明鬼”

现在已经乱成一锅粥了,闻棠不介意在里面再加点佐料。

刘彻觉得闻棠说的挺有道理的,霍去病也这么觉得,不过刘据好像没怎么听懂,这和他前几日听先生们讲的知识不太一样。

两种思想开始在他小小的脑袋里面打架。

好难受哦!

于是刘彻开始给刘据家庭辅导:“就像父皇打匈奴一样……”

“据儿你想,之前汉朝经常要派公主去匈奴和亲,还每年都给他们许多米粮丝帛,所以匈奴应该如何对待我们大汉呢?”

刘据想了想:“应该以礼相待,殷勤趋奉。

我们都对匈奴这么好了,他们肯定是要感恩的呀。

刘彻:“可是那些匈奴人不仅不对大汉殷勤相待,反而还每年都要侵略我们的城市,烧掉我们的田宅,俘虏我们的百姓,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刘据想了想,真的好生气啊,匈奴人怎么能这么坏呢?!

“父皇,我们打他们!”

刘据:“就像闻先生说的那样,用高德和武德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