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朝会(第2/2页)

她问:“这位内史,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也有个问题想要问您。”

汲黯:“什么问题?”

闻棠:“您真的能保证和亲赠礼之后,匈奴就不会再入侵我大汉了吗?”

汲黯没有出声,他虽然是主和派,但也知道蛮夷之人贪得无厌,最是反复无常这个道理。

“即使和亲,匈奴依旧会继续侵扰我大汉边境的,这并不是猜测,而是结局。”

“天灾无常,我们遇到水旱灾害时,有往年的存粮可以应急,再不济官府也会赈灾救命。可草原人一旦遇上一场大瘟疫或白灾,是无法像中原一样灵活自救的,只能被动承受,他们蓄养多年的牲畜死于瘟疫,他们的毡帐牧场被暴雪压塌。每次和亲送去的粮食丝帛不可能覆盖到所有匈奴人,没有食物可吃,就只能南下来中原抢夺。”

“这时候的他们已经不论礼义廉耻了,心里只想着生存,你说战争会牺牲很多百姓,可匈奴侵略边境同样也会牺牲掉许多人,如果坐视不管,一味地求和,那我们的子辈,孙辈也要面对匈奴入侵的困境,还不如快刀斩乱麻,直接将他们歼灭。”

“这样我们的后辈便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外族入侵的和平年代。”

实际上这句话才有点理想主义,就算没有匈奴,还会有其它蛮夷外族,但现在情况特殊,就只能这么忽悠汲黯了。

汲黯沉默了,因为他意识到闻棠说的有道理。

“更何况我曾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有人曾说过一句话……”闻棠顿了顿,随后开口,她声音响亮,铿锵有力,似乎要让在场每个人都能听到她说的话。

她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对不起了陈汤,你的名言我先拿来用一下,我相信等你出生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名句。

说完后,殿中先是陷入一片沉静,随后有人忍不住赞叹“好啊。”“妙啊。”“对啊。”之类的。

别说他们了,这话也很得刘彻的心。

刘彻挺好面子的,但匈奴动不动就入侵边境这事让他很丢面子,所以他必须发兵把这些蛮夷都打成筛子来找回自己面子!

闻棠的搅水之计似有成效,很快人群中有位武官打扮的开口启奏刘彻应赶快趁初春匈奴人困马乏之时出击匈奴,给其致命一击。

虽然闻棠刚才所言很有道理,但官员中还是有固执己见想法不变的出声反驳这位武官,随后又被别人反驳。

朝堂之上很快又重新热闹起来。

对此,闻棠想说的是……你们不要再骂了,这样是打不死人的。

“好了。”坐于高位的皇帝终于发言,“此事朕已心中有数,诸卿无需再论。”

“陛下……”

狄山还想做最后挣扎,于是历史上有名的事迹提前数年上演,最后的结局是一心想要和亲的狄山被丢到边境一小鄣中抵御匈奴去了。

也不知道他这次能不能活过一个月。

这件事相当于下了一个通牒,他们这位陛下雷厉风行起来,那可真是没人劝得动,群臣皆知,自此之后谁要是再主张和亲,下场就是和狄山一样去边境抵御匈奴。

这谁还敢再劝啊!

于是在这之后的几天里,刘彻难得耳边清净好多。

再之后要讨论的朝事闻棠就不太懂了,继续安安静静坐在原地减少自己存在感,看这些大臣们吵架。

虽然有些架吵的夹杂了很多专业术语,听懂需要门槛。

这里面最累的人大概就是公孙弘了,作为丞相,七十多岁的他需要将今日通过的全部议论大致记在笏板上,散会之后再挨个研究。

这场朝会从凌晨三点一直持续到日上中天,这才结束。

闻棠用了太多脑子,出宣室殿的时候感觉身体都有些发抖,满心想着回家休息,结果刚走到未央宫门口,眼前突然出现一名小黄门。

这小黄门火急火燎地跑到闻棠面前,告知陛下召他回去。

随后又似是提示,说陛下对她上奏的奏疏很感兴趣。

闻棠:……

闻棠像被吸干了精气一样,一脸生无可恋地跟着这名小黄门回到宣室殿。

好在刘彻还没太不当人,给她传了一顿午食,用来填饱肚子,补充精力。

毕竟他也是从这个年龄过来的,知道十四五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还有就是,吃饱了才有足够的精力和他商谈政事嘛。

闻棠:刘彻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老贴心了?t

又是熟悉的面对面跽坐,幸亏闻棠这次学聪明了,知道在膝盖上绑两只“跪的容易”,否则就算有凭几,她这小身板也遭受不住啊。

刘彻打开闻棠奏疏,放到中间书案上,他现在的眼睛可比朝会时亮许多:“闻卿,将你奏疏上所写的新农具和代田法同朕细细讲来。”

闻棠:狄山,你不是反驳我误了春耕吗!现在我又上书了能提高百姓劳作效率的新农具,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喷子开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