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围城-2(第2/3页)

又过了几天,伤口处居然不断往外冒泡,仿佛沸腾了一样。

即使用西域的神草麻黄草敷伤口或者煮汤喝都不管用,胡巫跳了又跳,却也无法减缓匈奴士兵的死亡进度。

史书上最早使用金汁涂抹箭簇的记载在唐朝,但闻棠曾在《后汉书》中看过一个和她们现在很相似的例子——十三壮士归玉门。

耿恭手下的几百人对战匈奴两万人,正好赶上东汉明帝驾崩,无法发兵救援,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更无金手指的情况下困守孤城,硬生生地守了九个月。

其中就提有过这个“汉家神箭”的例子,很多人都认为耿恭当时在箭上下毒了,可城里连粮食和水都没有,又怎么会有毒药这种奢侈的资源呢?所以他大概率是往箭上涂抹金汁了。

闻棠:诶嘿,我手里还有一管芥末和几块麻辣火锅底料,一起加进去吧。

医女阿燕:我手里还有一点点从长安带来的毒药,再加上从西域各国收集起来的莨菪子、白屈菜、芹叶t钩吻草等也一起加进去吧!

其他人:那我们只能提供点屎尿屁了。

经过一番熬煮,“汉使的毒药”成功出炉,并被他们涂抹在箭矢上,等待敌人享用。

可惜历史上匈奴在几个月后就识破了这个计谋,并猜到真相。

如今的日逐王也一样,一个月后,在巫医和其他诸位将领的研究下,同样猜到真相,带着人将卑通城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继续攻城,开始反扑。

城中人已经懒得数这是他们的第几次攻城了,加料箭矢+火药,若再有漏网之鱼爬上城墙,那就环首刀直接砍。

刚开始,可能还会有些恐惧害怕,但现在,他们已经守城守到麻木。

这日,刚打退一波匈奴士兵,好不容易有机会喘口气,闻棠累到浑身没有力气,正准备靠到墙前,休息一下,补充体力,忽然被人抓住衣袂。

“子云?”

“博昌侯。”

终军平时最注意形象礼仪,衣冠齐楚,背部总是挺得笔直,极力维持自己的风度,可现在却先闻棠一步,毫无形象地靠在墙上,气若游丝,看起来情况很不好。

“城中医药不足。”他说,“我马上就要死了。”

“但我临时之前还有几句遗言,希望您能帮我实现。”

“什么?”闻棠摸了摸他的额头,很烫,除此之外,身上没有明显伤口,应该是这几日高强度作战耗费大量体力导致的高烧。

“我叫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今年二十三岁,十八岁入朝为官,蹉跎数年,并无横草之功,今日死在战场上,也算不负天子赏识之恩。”

“我从前认为,人死后应入土为安,可现在同袍有难,敌寇未除。”

“所以,等我死后,请您将我的尸骨做成骨箭,成为射向匈奴的利器,届时……我将死而瞑目。”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不知何时,闻棠已经从他身边离开,等她再次归来时,手中端了一杯水,考虑到古代人体质问题,她只放了半包感冒药。

“神仙会庇护我们的,我一定会将你们全部都带回玉门关。”闻棠安慰道,“喝了这杯神水,再睡一觉,几日后便会好转,然后我们一起……”

“守城,杀敌!”

博昌侯的话总是这样让人安心,终军喝了药后,沉沉地睡了,另一边,粟儿被登上城墙的匈奴人砍伤,加上城中医疗资源缺乏,她现在情况很不好。

闻棠之前转出过一个急救包,原本是想留给自己用的,但现在情况紧急,她只能假托仙人之名,拿出一些用在粟儿身上。

“闻棠……阿姊。”

粟儿将手伸向闻棠的手腕,最终停在她手上那只五色丝缕上,勾住。

因为过了很久,再加上材质不好,这只五色丝缕早已陈旧掉色,看起来灰扑扑的。

数年前闻棠刚回到朔方,去祭拜原身父母时,在山脚下遇到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也是被俘虏到右贤王庭的奴隶,她送给闻棠一只五彩绳,并对她释放出所有善意。

她曾对闻棠说:你很勇敢,我很敬佩你的勇气,我长大后也要成为你这样勇敢的人。

直到现在,闻棠再也无法止住自己的眼泪,她说:“你很勇敢,我很敬佩你的勇气,你成为了比我更加勇敢的人。”

十一岁的粟儿曾经想过,我以后要怎样才能成为和闻棠阿姊一样勇敢的人?

她没有仙人入梦的奇遇,更看不懂古文典籍,就连所有女子都会的织布也天赋平平。后来,她偶然发现自己的准头很不错,便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训练,想要成为战场上勇敢的弓箭手。

可是她没有钱,也买不起弓箭。

所以刚开始就用牛皮和木头制成的弹弓练习,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终于攒到足够的钱买来自己的第一只弓箭,虽然只是最普通的那种,但她心中的志气更甚。

她在长安有一颗星星。

源源不断地泪水与血水落到土地上,发芽生花,最终成长为一名精通射术的战士。

闻棠:“你不会死的,我们都会活着回到玉门关。”

玉门关是后世的说法,粟儿并不知道玉门关在哪儿,从名字来看,应该在大汉境内,听到故乡的名字,心中的惶恐总是会消散一些的。

其实闻棠也不确定他们到底能不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她拿出的只是现代药品,不是神药。

她开始祈求鬼神,神啊,求您保佑我的使者们全都活着回到大汉吧。

博昌侯擦掉脸上的眼泪,离开屋子,继续指挥守城事宜,远处的匈奴正在劝降,城中其他人状态也都不怎么好。

从长安带来的土在众人手上传递,闻棠眼神坚定道:“我绝对不会投降的。”

宁可战死留吾名,绝不投降享富贵。

“博昌侯说的对。”一人道,“这帮狗日的死匈奴,从前就抢劫了我们许多同袍,投降了,我们全乡人都会戳着我家人的脊梁骨骂他们。”

“我要让我的父母成为英雄的父母,而非投降之人的父母。”

司马迁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而死,重于泰山。”

“对!干就完了。”“反正我们之前杀了一千多个匈奴,已经够本。”“乃公的抚恤金送到家中,足够我的妻与子每旬吃上两次肉了。”

这其中,有宫中郎卫、有匠人、有农民、有医者……他们平时可能并不是什么高尚的人,但危急时刻,又总是会热血沸腾,心中有一股子“气”在支撑他们这样做。

生为汉将,死为汉魂,绝不投降。

“我们不一定会死,扶摇已经去乌孙和大月氏搬救兵了,第二波汉使也马上会到达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