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念深情(第7/10页)
这个笨拙的方法很管用。
一来二去,东吴人,从百姓到大族,都发现司马睿和他的名士部属们还真是气宇非凡,而司马睿又被众星捧月,可见在北方时很有威望。久而久之,司马睿在建康站住了脚。
为笼络人心,王导建议司马睿大批量任用江东土著为官;同时化解南北世族间的矛盾。此外,还在社会上实行了侨寄法,妥善安置北方流民。
在王导的辅佐下,司马睿虽有了声望,东晋政权也获得了民心,但毕竟是寄居在人家的地盘,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有一次,他拉着江东士族领袖顾荣的手,试探着说:“寄人国土,时常怀惭。”
一个皇帝说出这样的话来,确实够可怜的了。
顾荣还是不错的,不仅收留了往昔吴国的敌人,还号召江东子弟为之效力。那天,他跪下来对司马睿说:“帝王以天下为家,所以商、周的帝王,总是迁移,都无定所,希望陛下不要总想着迁都这件事。”
司马睿点点头。
望着顾荣的背影,司马睿大约在思忖:你们心里这样想就好。
东晋之初的政权,外有王敦,内有王导,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作为宰相,王导结合北方士族在江南建立政权这个特点,采取了“镇之以静、宽简无为、皆大欢喜”的执政风格。
看一个细节。
有一次夜宴,宾客推杯换盏,王导周转于各桌间。喝到一半,他发现角落那桌,一个汉族士人和几个西域胡人面色有些沉郁,于是走上前,认得那汉族士人来自临海郡,几位胡人则是来自西域凉州。
王导举杯相邀,与之对饮。
王导对着那名汉族士子说:“自从你离开后,我知道临海便再也没有您这样的贤士了。”
随后,又对那几个胡人说:“兰阇,兰阇(梵语或西域赞誉之词的译音)。”
众人大笑,满座皆欢。
由于王导的周到,几年后,在东吴旧地,北人与南人,相处日渐和睦,政权也就安稳下来了。
由于空闲的时间多,每逢天高气爽的日子,王导就与南渡名士一起相约到郊外散心。他们常去的地方是新亭。
新亭在建康西南,面临滚滚长江。
春日迟迟,一日午后,名士又至,坐在草地上,临江远眺,想起中原沦陷,神州陆沉,胡族纵横,刀光剑影,又想起当年洛阳的优游生活,很多人伤感异常。
名士周顗则叹息道:“建康的景色和洛阳一样,都美丽非常,只是故国山河不同了!”
参加宴会的人听后都唏嘘不已,有的还落下了眼泪。
这时候,王导突然严肃起来:“正因为山河不同,大家才应该一起努力,收复中原,怎么能像楚囚一样跟这儿哭呢?”
在座的名士纷纷鼓掌,认为王导说得很好:到底是宰相,登得高,看得远。
收复中原说起来容易,但一想到中原现在的样子,各位便又心虚了。尽管如此,王导的那句话在当时还是令人精神一振。后到南宋,境遇与东晋相似,诗人词家多引新亭之典入句,如刘克庄:“多少新亭挥泪客,不梦中原块土!”
王导的话铿锵有力。
不过,他只是说说而已。
因为,他没有北伐的愿望。事实是,即使北伐,在当时的局势下,东晋也不可能取得彻底的成功。或者可以这样说,当时五胡勃兴,主流是继续分裂,而不是统一。
统一的条件,还远远没有到来。王导,深深知道这一点。这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明白处。另外,魏晋时期人们的民族意识,也远不如后世来得具体和强烈。这一点解释起来非常困难。这样说吧,东晋时北伐中原的祖逖心中的民族情结,与后来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人心中的民族情结肯定是有些区别的。
王导晚年的执政风格更为名士化,也就是更加宽简,于是有人非议:作为宰相,他怎么什么都不干啊?难道老糊涂了?
每闻此声,王导便自叹道:“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意思是,有人说我老糊涂了,但难得糊涂啊,后人终会理解和思念这种糊涂的好处。
东晋一代,王、庾、桓、谢四大家族先后执政。四大家族里,谢家完全是玄学风格,王家是儒玄双修,庾家和桓家则为政刚猛。
一个夏夜,王导去看望庾亮,后者正在办公。
王导说:“天太热,可以一切从简。”
庾亮说:“你简略行事,天下人未必以为就恰当!”
其实,就东晋王朝的政治结构来看,王导的风格是非常恰当的。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君臣共治的门阀政治王朝(连西晋都不是),王朝的权力是建立在皇家与权臣合作的基础上。在这种现实下,刚猛苛严的风格是不适合的。此其一。其二则跟当时的形势有关:东晋王朝是君臣南渡后建立的,寓居在人家的地盘上,严政会激起大矛盾,而且没有为政的基础。
终负此人
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救。既释,周大说,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大将军至石头,问丞相曰:“周侯可为三公不?”丞相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不?”又不应。因云:“如此,唯当杀之耳!”复默然。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叹曰:“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周侯即周顗,字伯仁,安城(今河南汝南)人,东晋初官至尚书左仆射,以旷达著称,有大名,但能力却一般。性好酒,三日不醒,人观其形,“嶷如断山”,又称“三日仆射”,于是名声更盛。
有一天,谢安的伯伯谢鲲对周顗说:“你就好比那社庙前的树,远远望去,高入青天;但是,等走近了细看,树根下却聚集着群狐,都是些污秽的东西罢了。”
周顗不紧不慢地回答:“大树的枝条拂至青天,我不认为它高(意思是,只有目光短浅者以为那很高);下面聚集着所谓群狐,我不以为它浊(狐狸怎么了?多聪明的动物啊)。至于说到聚集着污秽,那是你老兄的专利,何必在我这儿自夸?!”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周顗的回答很厉害,而且言谈中做了反击,嘲讽了谢鲲。
谢鲲在西晋时即以放荡闻名,曾调戏邻家女孩,被其扔物砸断了门牙,周围的朋友都很替谢鲲担心,后者不在乎:“犹不废我啸歌!”
初一看,谢鲲的话很洒脱,但转念一想,毕竟对女孩无礼在先,所以后来被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