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少年气(二合一)(第2/3页)

这让常浩南直接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应该是出差参加昨天晚上的仪式的人打给自己的。

在报上自己的名字之后,电话那头用一副了然的语气让他稍等一会,显然打电话的人对于自己的回电早有准备。

几分钟后,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小常,昨天仪式上表现的很好,当真是给我们航空人长脸,给整个华夏提气!”

虽然这个年代的通话质量比较一般,声音信号损失很大,但常浩南还是马上听了出来。

是杨奉畑。

“杨总谬赞了,我当时临场能想到那些,也是得益于在参加八三工程过程中的一些感想,说到底,还是得感谢您,还有众位前辈给我提供了足够好的机会和平台,包括我这次能够拿奖,也还是仰仗了诸位前辈和同事。”

这种私下对话,本就不是装逼和说场面话的时候。

常浩南对于杨奉畑的感谢,倒也是发自内心的。

在昨天参加仪式的时候,常浩南在一张表上面看到了几个人在竞争奖章过程中的相关情况。

而在他的推荐单位一栏里面,填的是: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主)京城航空航天大学(协)。

足以见得,杨奉畑哪怕在这件事情里面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也至少应该是首倡者之一。

毕竟去年年末的时候,对方曾经亲口保证,要推荐一个大奖给他。

常浩南过去就对这位总师的性格有所了解。

脾气火爆,甚至带着些许江湖气,不过也是直来直去,言出必行。

说了给他推荐,那就肯定会给。

只是,此前完全没想过会大到这种程度。

“现在这里也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

面对常浩南的感谢,杨奉畑倒也没推脱。

“这个奖,最开始确实是我要求梁卓平往上面申报的,当然后面涪城、蓉城、镐京方面的同志也给你提供了不少参评材料,不过最后真正能评上,那靠的还是你自己,据说这次是将近一千号人选出来的你们六个,竞争相当激烈了。”

“当然,推荐你上去么,我也是有私心的,以后你成了红人,可一定要记着在我们所的项目上多帮衬几把,去年下半年有你在那时候,推进项目的速度简直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跟做梦一样,还有数字化设计组的林示宽他们,成天念叨你,我看就差把你的照片裱起来挂在他们计算中心的大门顶上咯……”

电话那边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挂楼外面就不必了……”

尽管知道杨奉畑大概率是开玩笑,但常浩南还是赶紧阻止。

啥身份呐把照片挂在外面。

嫌命长到续不完了属于是。

“放心吧,他们有数的。”

杨奉畑也是呵呵一乐:

“有时间可以回盛京这边来看看,你是柳城人,算起来咱们还是老乡,就算没有项目,也可以回来探探亲嘛。”

实际上,在今年年初,杨奉畑第一次提出要给常浩南申报五四奖章的时候,打的算盘本来是以此拉住后者,再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等对方毕业之后争取让他直接入职。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常浩南在随后四个月时间里玩了一波大的,导致这个名字在国防科工委系统内部的高级别人员里面很快扩散开来,盯上他的眼睛相比之前已经多出来了不知道多少倍。

一方面,这个五四奖章推荐对于常浩南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你601所不推荐,有的是人排队等着推荐。

另一方面,饶是他杨奉畑胆子很大,但面对这么多同行,也有点怕犯众怒。

总之到了和常浩南打电话的这功夫,他已经完成了一次自我和解,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毕竟以对方的能耐,只要能在他们的项目上多花点心思,不说直通大结局,至少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常浩南自然也能猜到杨奉畑的心思。

这种事情,说起来也算是双赢。

虽然他更希望自己能开发出一些工具,或者方法论性质的东西,以更水露均沾的方式推动华夏的科技和工业发展

但项目嘛,肯定还是要做的。

技术工作是他的立身之本,哪怕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地位,也绝对不能丢。

更何况到现在为止,常浩南还没有独自统领一个项目的经历。

在工程领域上,这终究是个短板。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这种行业内按部就班的规则会限制真正天才的发挥。

其实不然。

哪怕开局满级号,也依然是需要成长的。

更何况直接参与项目会带来很多便利性。

别的不说,就拿他最近一直在研究的多物理场仿真课题为例。

哪怕他过段时间真的把软件做出来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如何推广。

靠行政命令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是论效果,绝对比不上他亲自下场,用自己的软件完成一个大项目来的震撼人心。

成功经验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比一百个院士的表态都有用。

就像常浩南最早的成果,也就是新舟60项目衍生出的那个机翼常氏模型,如今几乎已经在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内部推广开来,如果不是还有保密需求的话,恐怕其它行业也会开始采用。

杨奉畑之后的连续几个电话,对面都是镐京区号。

显然是603所。

至于为什么有很多个……

那自然是因为代表603的易元和,代表14所的郭林以及代表自己的姚梦娜和徐洋是分别打来的。

好在他们基本都只是单纯表示祝贺,因此基本都只是聊了几句就结束。

或许是常浩南总算醒过来并开始回电话的消息被不知道谁扩散了出去,在结束了和徐洋的通话之后,他便不再需要主动回拨了——

因为新的电话被不断打了进来。

蓉城611所、涪城624所、南郑182厂、筑城648所、乃至常浩南前世工作过,今生暂时还只是有过一些工作上联系的29基地……

尽管相当一部分电话只是表达一个简短的祝贺,只有611所薛炽夀和他多聊了一会,但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常浩南还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手忙脚乱。

也总算理解了刚刚杨奉畑所说的“红人”是什么概念。

他从未像此时此刻一样期待短信功能的开通。

在有短信和微信的年代,很多关系尚浅只是一面之缘或者工作关系的人完全可以发个文字消息祝贺。

而他也只需要编辑一个回应短信群发出去了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喝两大杯水之后还是口干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