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5章 海军方面的需求

所谓量子化学计算,其实说到底还是计算化学的一个分支,通过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来对各种材料的性能、结构进行研究,尤其擅长处理微体系中的各类基元反应及其反应机理。

不过,代价也是非常明显的。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求解薛定谔方程严重依赖经验,难以应付航空燃料这样的复杂组分,并且对硝基乙烷促进热解这样的非键作用过程计算误差很大。

只能选择返璞归真的从头算方法。

准确、不依赖任何经验参数、在数学上极其优美。

但难度更高、占用的计算资源也更多。

因此,在大致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之后,常浩南就回到火炬实验室,进入了相对封闭的研究状态。

至于项目团队的日常工作,则交给了老练的副总师刑牧春。

半个月后。

怀柔科学城。

刑牧春站在风洞控制室外,有些别扭地活动着紧绷的衬衫领口。

这件衣服是当年高超音速验证弹试射成功之后,他参加庆功大会时专门找人量过尺寸订做的,但随后持续两年的高压工作以及怀柔科学城良好的伙食供应,导致身材难免有些走形,以至于再次穿上之后,甚至有些呼吸困难。

其实这颗扣子在99%的情况下都是不会系上的,所以平时倒也不会感觉这么明显。

但今天的情况略有不同。

作为“凌霄“项目的副总设计师,他马上要接待海军装备部主任杜霖中将。

项目总师常浩南院士已经闭关两周,专注于解决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解机理和成分设计问题,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

“刑总,杜主任的车队已经到大门了。”助理快步走来报告。

刑牧春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次接待非同寻常。

“凌霄-1“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在首次测试中暴露出的散热问题让整个项目陷入停滞,而海军方面虽然不可能急着催什么,但毕竟是投入了巨额研发经费的甲方大爷,既然来都来了,那总归希望能看到进展。

很快,五辆军牌越野车出现在视野尽头,并缓缓驶入科学城主干道。

刑牧春整理了一下表情,快步迎上前去。中间那辆黑色轿车的车门打开,一位肩扛两颗将星的中年军官迈步而出。

杜霖中将身材不高,但举手投足间透着军人特有的干练。

“杜主任,欢迎莅临指导。”刑牧春伸出手。

他的握手力道恰到好处,并不像一些军队出身的大佬那样强硬:

“刑总客气了。”

高超音速研究项目本就是天字第一号工程,在东风17掀起巨大波澜之后,更是被提高到了接近两弹一星的程度。

一个军种装备口领导,就算是甲方之一,也不能真拿这个乙方当孙子。

“听说常院士最近不在这边?”

杜霖一边跟着刑牧春的引导往里面走,一边找了个双方都比较容易接纳的话题作为起手。

“常院士正在攻关‘凌霄-1’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已经闭关两周了。”

刑牧春解释道,同时带着杜霖一行拐向风洞控制室的方向,“不过项目组其他工作都在按计划推进,整体研发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在标准回答后面,他还特地强调了一下“步入正轨”,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预期。

意思是东风17才公开两个多月,我们这新项目也才刚起步,您可千万别抱着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杜霖微微点头,没有多说什么,而他身后的随行团队则已经开始关注两边墙上贴着的各项宣传牌——

主要是验证弹和东风17研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

刑牧春注意到这一细节,心中暗自警惕——海军方面显然不只是来“看看“那么简单。

“这边就是风洞中心的最核心区域。”

他刷卡打开一扇电子门,重新聚拢了身后的几十道目光。

此时的控制室内,十几块显示屏实时呈现着JF10和JF14两台风洞的工作状态。

见到军方视察人员到来,除去几名正在操作设备离不开手的技术人员之外,纷纷起立致意。

“这是我们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超音速风洞群,可以模拟从1.5马赫到12马赫的长时间气流,并对测试结果进行高精度复现。

”刑牧春指向中央大屏幕上的数据流:

“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东风17的乘波体外形设计、当然还有‘凌霄-1’发动机的前期测试,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作为一名海军将领,杜霖确实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样的大型风洞设施,于是快步上前,来到其中一块屏幕附近,盯着上面的图表看了几眼。

然而很快,他就注意到横坐标轴上的单位竟然是毫秒。

“长时间……”

刑牧春对这里每一块屏幕上显示什么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见到这副反应,马上明白了对方的疑惑,解释道:

“常规爆轰波驱动的超高速风洞,像旁边那台JF10,持续工作时间一般都只有几十毫秒,还是常院士之前优化了激波反射腔的结构,才把周期拉长到零点几秒的水平……当然这是严格的实测时间,如果考虑模拟水平的话,那还是可以达到分钟级别。”

有了对比,杜霖也终于意识到了眼前这台巨型设备的强大能力。

当然,他今天专程过来,肯定不是为了研究这两台风洞的。

所以在气氛进入状态之后,便立即话锋一转:

“我刚才在门口看到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概念图,好像没有助推段?我记得美国人那边的X51A,好像是带着个显眼的固体火箭来着。”

刚才在外面等着的功夫,刑牧春就已经准备好了各种预设问题的答案,只不过确实没想到对方会从这里切入。

好在他的反应也快:

“杜主任果然细心……我们确实省去了助推段,因为‘凌霄-1’是一台能够同时兼顾亚燃和超燃工作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其中亚燃模态工作下限可以降低到马赫数1.5甚至更低,如果是歼11这样的战术飞机,或者图160这样的超音速轰炸机携带,完全可以从载机速度直接启动。”

在吸气式高超最开始立项那会儿,常浩南还不太确定这个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所以仍然保留了类似X51A那样明显的火箭助推器。

至于更换,或者说升级技术路线,那都是X51A第一次试射失败之后的事情了。

只有极少数高层首长和院士级别的审批团队知道。

杜霖的保密级别当然足够,但上级也不可能为了这种具体技术问题专门发个文出去广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