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9章 新的游戏规则

一星期后。

记者招待会现场的水晶吊灯新闻发布厅照得亮如白昼,摄像机镜头如同黑洞般对准讲台,全球直播信号已经准备就绪。

尽管时间已经临近下班,但上百名各国记者早已将场内的座位填满,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焦灼感,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直到国家航天局发言人许亮宏稳步走上讲台时,全场才终于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系统发出的轻微嗡鸣。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白底蓝字的《月球及火星等地外天体科考活动规划与发展战略》标题在深蓝色地球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这场记者会的召开几乎完全没有征兆,不仅是在两天前的晚上才临时通知,而且通知内容仅限于一个主题。

因此,绝大部分记者都完全没办法提前准备,只有少数跟官方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媒体收到过一些语焉不详的提示。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许亮宏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传入每位记者的耳机。

经过短暂的开场白之后,他直接进入正题:

“今天,我们在此发布这份白皮书,旨在阐明华夏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愿景与规划。”

台下立刻响起一片快门声,闪光灯如繁星般闪烁。

然而,对于一些驻留华夏时间较长的老油条来说,当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就已经凉了半截。

路透社的马克·凯斯一边飞速在笔记本电脑上记录一边在心里嘀咕:

“又一个官样文章,估计又是些五年十年规划的老调重弹。”

今天本来应该是他的轮休日,但驻华主编凯瑞·格瑞西随便找了个理由把他打发了过来,自己则去参加了另外一场听上去就更加重要的国防部发布会。

虽然心里有百般不愿,但凯斯还是本能性地把刚才那个平平无奇的标题输入到了电脑里面。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形态。”许亮宏的发言确实如马克所料,开场白四平八稳,“根据最新统计,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已突破4000亿美元,年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

他点击遥控器,大屏幕切换为一组数据图表:“与此同时,地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50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挑战促使人类寻找并创建‘第二家园’。”

凯斯停下记录,皱起眉头。

这些数据虽然准确,但由航天局官方发言人引用,就显得有些举轻若重了。

许亮宏继续道:“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宇宙天体,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表面富含氦-3等稀有资源。而火星具有与地球相似的自转周期和季节变化,重力为地球的38%,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经过改造可能适合人类居住。”

这些科学事实从许亮宏口中说出,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威感。

《南华早报》的詹姆斯·黄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普通的科普介绍,而是在为某种重大宣布做铺垫。

“华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许亮宏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一个八度,“准备通过《战略》白皮书提出一个门槛较低、切实可行、并服务于全人类的深空探索规划。”

终于有人在大段的标准化辞令中找到了关键之处——

服务于全人类。

这个用词显然不是随便加进去的,尤其联想到美国航天局在不久之前才刚刚公布了他们“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二阶段计划,很有可能说明华夏方面有意争夺深空探索领域的全球领导权。

许亮宏继续点击遥控器,大屏幕显示出一幅宏伟的太空开发路线图:“我们的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短期(2025-2035)建立地月空间基础设施;中期(2035-2050)实现月球常驻科研;长期(2050年后)拓展至火星探测……”

“……”

这份白皮书内容很多,印刷出来的样本足有两百多页,区区一场发布会也只能概括一下其中的关键内容,而且几乎不包括具体的技术部分。

不过,也已经足够了。

客观上讲,华夏和美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成就积累完全不在同一层次上,突然给出如此激进的表态似乎不符合华夏方面的一贯习惯。

而大多数记者所关心的也并非具体细节,而是寻找能够拱火的机会。

因此……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许亮宏话音刚落,手臂如林般举起。

按照惯例,第一个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来自国内。

这一次,是《科技日报》的记者张明:

“人类对月球和火星的探索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华夏自身也陆续发射了嫦娥系列和萤火一号探测器,《战略》中提出的规划与之前的探索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问题显然经过精心准备,一方面是为了给发言人递话,另一方面也是带动现场的气氛。

“这个问题切中要害。”

许亮宏的语气平淡如同机器人:

“之前的探测活动,无论是轨道卫星还是着陆器,都属于‘快闪式’探测,只能在特定时间点获取有限数据。”他点击遥控器,大屏幕切换为一幅分级图表,“而《战略》的核心是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地外存在。”

图表上清晰地显示着四个渐进式目标:

“我们将持久性的深空探测活动分为四个层级:外星轨道空间站、外星科研站、外星基地和外星栖息地。具体到月球,我们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一期工程,具备无人值守能力;到2025年实现短期有人驻留;到2035年建成可容纳6-8人长期居住的完整基地。”

会场瞬间安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些许骚动。

刚才还觉得有点百无聊赖的马克·凯斯差点打翻录音笔,反应过来之后迅速写下简讯标题:

“华夏宣布将在10年内建设月球永久基地——太空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法国《世界报》的记者克莱尔获得第二个提问机会:“许先生,目前尚未确定长期太空驻留对人体的影响,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实现月球基地是否过于乐观?”

许亮宏的表情变得严肃:“确实存在巨大挑战。月球辐射是地球的200倍,温差达到300摄氏度,尘埃具有强腐蚀性。”他停顿了一下,“但我们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多项突破性技术。”

他调出一段视频:“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月壤陶瓷’技术,利用月球土壤通过3D打印和微波烧结制成建筑模块,辐射防护性能是传统铝材的5倍。同时,我们也已经在地下洞穴栖息地设计、闭环生命支持系统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