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9章 太阳的距离(大结局)(第2/3页)
外中子供应被彻底切断。
所有人心头一紧,目光死死锁定屏幕。
在屏蔽启动的瞬间,代表等离子体密度、温度、位置以及中子产额的几条关键曲线,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波动。
一秒……两秒……三秒……
波动逐渐平息。
所有曲线以惊人的稳定性,维持在预设的绿色安全区间内。
300秒。
整整五分钟,没有外中子源的持续“点火”,聚变反应依靠自身维持,在强大的磁约束下持续、稳定地工作着。
一切顺利。
时间一到,常浩南缓缓从指挥席上起身。
总控室内所有人员,也如同听到无声的号令,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常浩南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充满期待、紧张和无限自豪的脸庞。
“我宣布,‘聚能一号’磁约束聚变示范堆点火成功!”
他的声音响彻在控制中心,并通过专线,传递到基地每一个角落:
“反应堆达到自持燃烧状态,运行稳定,并已与1号磁流体发电机组成功连通并网,当前输出功率25500兆瓦!”
“预计四台发电机组全部连通后,总输出功率将突破十万兆瓦设计容量!”
短暂的、极致的寂静。
随即,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掌声、激动的呐喊声声音交织在一起。
人们相互拥抱、击掌,许多人激动地跳了起来,眼中闪烁着泪光。
所有的压力、紧张、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在这一刻化为了无与伦比的喜悦和自豪。
在一片沸腾的欢庆声中,常浩南缓缓坐回自己的位置,呼吸因为激动而有些急促。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拿起笔,认真地写下了一行字:
【2017年3月1日。】
【人类距离太阳,1.2公里。】
——
后日谈:踏上火星
五年后。
基隆航天港。
“报告,萤火六号正在改变轨道,准备进入火星大气层!”0号航天指挥员向坐在身后的一众首长汇报道。
而前面的大屏幕上,则正在显示着萤火六号的情况。
指令舱内,三名经历了超过两百天航行的华夏航天员,正全神贯注地执行着最后的着陆准备程序。
尽管面容略显疲惫,但他们的眼神却异常明亮,紧紧盯着舷窗外那颗越来越清晰的红色星球。
火星的大气远比地球更加稀薄,因此不会像进入地球大气层那样产生猛烈的热效应和电磁屏蔽。
三人得以全程看到舷窗外的景象。
随着高度不断下降,火星地表那荒凉、赭红色的地貌特征愈发清晰——
巨大的陨击坑、蜿蜒的峡谷、起伏的沙丘……
就在这时,指令长突然伸手指向侧前方的一片相对平坦的区域。
“看那里!”
另外二人循声望去。
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一片显然非自然形成的结构映入他们的眼帘!
那是由多个银白色、灰色模块组成的复合体,在红色的荒漠中显得格外醒目。
几个大型舱段通过粗壮的廊道连接,整体呈紧凑的环形布局。舱段外部可见整齐排列的太阳能电池板、散热鳍片以及疑似通信天线的装置。
更远处,似乎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由机器人预先铺设的平整场地。
“第勒尼安海”火星基地。
这座基地已经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运行了超过一年,如今终于等到了来自遥远地球故乡的访客。
飞船继续下降,着陆发动机点火,喷出的火焰吹起漫天红沙。
稳稳地,萤火六号降落在了距离基地仅数百米之遥的预定着陆场上。
舱内,三名航天员互相对视,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兴奋;
窗外,是陌生而古老的火星世界,无数的位置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不远处,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是他们即将称之为“家”的地方,也是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的第一个坚实脚印。
旧的时代结束了。
而新的时代,正随着火星的黎明,悄然开启。
——
完本感言
首先,无比感谢各位订阅至此的书友大大们。
近470万字的篇幅,确实远远超出了我在构思阶段所做出的预期。
作为个人第一部 完本的大长篇,以现在的视角回看,这本书确实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至少还是把当初想要写出来的绝大多数内容给写完了——
从两年前开始看的老书友们应该知道,在本书开篇阶段,我就说过只会写到可控核聚变为止,不会涉及到后续宇宙探索部分的内容。
实际也基本把两强对抗的主线剧情给拉扯到了最后的聚变阶段。
-----
当然,本书的整体节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其实直到完结,这本书都维持了1万5均订和大概3000-4000追订的成绩,所以我也不是没想过继续写一个火星卷,从聚变发电到登陆火星之间的内容,再搞个200来章不成问题。
不过想来想去,还是没这么干。
之前写到大概100万字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科技文的真正主线并不是技术发展,而是主角个人层面的地位上升,以及国家层面的各势力间对抗。
科技发展则是推动这个主线前进的动力。
但那个时候主角的个人进步几乎已经到顶,很多暗线也早就已经埋下,不可能再做出大的调整了。
所以我们的常总在大概二百多万字的时候就评了院士,导致主角个人层面写无可写。
往后二百多万字,能作用于科技发展的主线就只剩下了两强对抗的内容。
尽管我已经给书里面的美国适当上了一些buff,但能撑到现在将近470万字才输,奥观海同志真的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再想接着写,就只能去打外星人。
而众所周知,科技发展类的小说,一旦走出地球,剧情马上就会崩。
正好技术线也发展到了我本来计划的N-S方程通解还有聚变发电,那不如就按照最开始的想法收手,没必要为了多赚200章稿费把本来还算能看的框架给搞崩。
至于那个后日谈,踏上火星显然不是重点。
关键还是给不准备加群的书友们一个交待。
就是在书中时间线的五年后,4V已经回来了。
当然按照我之前说过的,这个回来的过程我会在书友群里作为番外更新。
不会很长,大概6-8章的小短文。
预计9月末或者十一期间开始写。
不是我不想现在动笔,实在是身体真有点遭不住了。
从去年八月份开始,我就是一边写小说一边做实验一边写论文,几乎没怎么睡过6个小时以上,一年多时间胖了20多斤不说,身体素质也肉眼可见地往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