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出发,目标燕北大学!(万字章节)(第4/5页)
这句话刚打完,聊起关于青春爱情的话题后,一直很沉寂的热心小胖子又突然蹦出来了。
“卧槽,大哥,你成绩好也就算了,但你不能还特么是个情圣啊!你这让我们还怎么跟你玩啊!”
乔喻没理小胖子,而是战意盎然的又等了几分钟,结果这次余伟彻底又不吭声了。
于是乔喻也终于能满意的关上了手机,回归刷题。
当年建这个群真就是神来之笔,每次他感觉心累、疲惫的时候,都能在这里重新加油,找回动力满满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余伟简直就是他初涉数学的加油站。
当然这个时候的乔喻肯定没想到,历史上诸多以讹传讹的野史,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当事人不过就是年轻时随便吹了个牛逼而已,但谁能想到未来出名后,那些曾经吹牛逼的话还能被有心人记录下来了呢?
就好像乔喻从没想过给自己立任何高大上的人设,他只是单纯的想在余伟面前把装逼进行到底而已。
但无奈群里有三个人啊!
世事无常……
哎……
……
日常独立的学习生活是真没什么好说的。
从冬令营回来之后,乔喻又开始了每天规律的生活。
每天晚上十点上床睡觉,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洗漱、早餐,赶在七点二十之前,跟着初一的学生一起打卡进校。
虽然张校长打过招呼,乔喻晚点来也没什么,反正他也不会打扰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不过乔喻觉得这种会惹人诟病的小事儿上就没必要展现特权了,反正又不是早上起不来。
相对于那些正经儿高中生,每天晚自习十点半才下课,如果作业没写完,回家还要继续补作业,早上七点就要到校,七点十分早读就已经正式开始……
他的睡眠时间都已经不只是充足了,而是富余。
睡得好,精神状态就好,效率自然也更高,起码是真做到了每天都能有新收获。
跟老薛那边自然也没断了联系。
找了个合适的机会,乔喻告诉了老薛他已经确定了会去燕北大学,还选好了导师的消息,乔喻能听出电话里,老薛很欣慰。
在寒假来临之时,老薛那边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他的论文已经通过了审稿人的审核。
期刊编辑总计给他找了四位审稿人,其中三位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并给出了可以直接发表的意见。
另外一位审稿人其实评价也是偏正面的,不过提出了几点疑问。
在乔喻给出回答之后,也选择了通过。
所以现在论文已经准备排期了。
事实上,一般来说期刊编辑找的审稿人越多,基本上也代表着对稿件并不是那么放心,又或者稿件创新过高,编辑不好把握。
乔喻大概两种情况都不是,最主要的还是他属于学术界的纯种新人,毕业论文都搜不到那种,编辑更谨慎些也是正常的。
但结果是好的,无非是时间的确稍微拉得有些长。
一篇不算太长的论文,从国庆一直审到元旦后,都快要放寒假了才审完,这效率的确不能算高。
不过老薛的一番话,又让乔喻意识到这大概本就是常态。
“……其实你这篇论文审的已经不算慢了,要知道绝大部分审稿人都是给期刊编辑社义务打工,而且有些教授还有些怪癖,接了审稿的任务,明明没什么事情也会先丢在一边。
也不是因为跟投稿人有什么矛盾,或者故意为难。单纯觉得如果审稿很快的,会显得他手头上没什么项目,太过清闲。总之在审稿这块什么稀奇事你以后都有可能碰上,心态放平和就好。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例外。比如你如果写出一篇能让全世界数学家都为之疯狂的论文来,之后大概就没人会怠慢你的论文了,甚至期刊编辑部会主动求你把最新的论文投给他们。
只是能达到这一步的大数学家珍稀程度大概堪比国宝。不,应该说比华夏的大熊猫还要少。你可能不知道,当年一位英国的大数学家在晚年声称解决了黎曼猜想,天知道让多少数学家疯狂。
最终结果却是他在临终之前跟大家开了一个不那么好笑的玩笑,他宣布这个消息后没几个月就去世了。真的,如果他当时不公布他的证明过程,大概又会成一个如同费马那般的世纪奇案。”
……
反正那天老薛给他打电话,通知他论文已经通过,期刊那边已经开始排期的时候,情绪让乔喻感觉有些奇怪。
总觉得老薛似乎有些过于兴奋了,跟他说了一堆乱七八糟的。
好在乔喻感觉这其实也符合他对老薛的刻板印象,虽然看起来挺高冷的一位教授,但聊开了,话其实也挺多的,而且胆子贼大,什么都敢往外说。
总之在平静而又激荡的生活中,乔喻迎来了高中的第一个长假,同时也是他高中时期最后一个长假——2024寒假!
虽然学籍依然要在铁一中保留一个学期,但燕北大学那边已经通过官方层面跟学校打过了招呼,下学期开始乔喻就要去京城了,很快这也成了全校皆知的消息。
毕竟这事自有其特殊性。
优等生保送名牌大学这事儿,网上很常见,哪怕是高一就确定保送华清跟燕北,虽然身边没有,但总也听说过谁谁谁家孩子曾有过此种殊荣。
但乔喻这次就跟其他保送生情况不太一样。
毕竟大学接收保送生,一般都是九月新学期的事情了,还真没听说过谁是春季开学就得跑去燕北大学入学的。这多少显得燕北大学求贤的姿态是真很渴了,像是深怕晚一个学期乔喻会被抢走一样。
不过对于星铁一中来说,这无疑是个极好的好消息,更是对学校坚持素质办学的肯定,属于那种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所以学校专门为此事发表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同时发布在学校里。
其实大意就一个:告知全体学生,乔喻的事迹,然后号召全校所有学生,都要向乔喻同学学习。
众所周知,其实最先阅读这类学校推送文章的从来都不是学生,而是那些学生家长们。
铁路新村又恰好有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在铁一中读初中。
于是乔喻这个名字迅速在铁一中传开了,哪怕对这些事情再不敏感的家长都听说了这个名字,然后乔喻顺理成章的成了铁路新村,乃至附近五公里诸多小区父母口中的那个别人家孩子。
这自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开心,比如夏可可同学。
她大概是最相信乔喻肯定会去华清或者燕北的人,但没想到的大概就是会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