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肯定是对面给的太多了!(第4/5页)
只是今天这场报告会的气氛明显很怪异。
不少的目光还不停的朝着前排田言真的位置瞅着,甚至还有人在窃窃私语,大概依然无法接受,对面的老田就这么堂而皇之坐在了发布会最前排的位置,跟袁老面对面。
但不管怎么说,今天这个场合对于乔喻这样的十六岁少年来说,这个舞台已经很完美了。
乔喻甚至觉得下个月的世界代数几何大会,如果是在分会场的话,大概也就是这个规模了。
下一刻,袁老平稳的声音在报告厅内响起。
“感谢各位来参加今天这场报告会。乔喻,想必大家已经都认识了,他是数学界的后起之秀,也是燕北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跟我们华清数学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的学生。
今天就由他来为大家分享,他对代数簇上一类共轭脊状奇异点的思考方式。我相信他的讲座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跟思考,也能激发我们对这一领域的深入讨论。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天的精彩分享。”
台下掌声开始响了起来。
乔喻脑子里则转着刚刚袁正心说的话……
好家伙,他突然就成了两边联合培养的人才了?他怎么都还不知道的?
乔喻瞅了眼台下的老田……嗯,挺好,依然坐得稳如泰山,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在鼓掌,不像很着恼的样子。果然是大佬风范,私底下商量好了,然后就跟他大摇大摆的过来了。
甚至都没给他漏半点口风,嘴巴严得恐怖如斯。
当然,这对乔喻来说其实很无所谓……
反正他也经常来华清混饭吃,顺便还混秋斋里的办公室当自习室。如果联合培养的话,他觉得华清这边也应该给他准备一个专门的自习室,不用跟袁老挤一间那种。
这样他以后可以一三五呆华清,二四六回燕北……
目光从田导身上移开,看向后排,入目便是后排教授们那错愕的神色,乔喻觉得更有意思了。
不过也有些事让他郁闷,比如并不是每个人都看着他,竟然还有人在低着头不知道在干嘛……差评!都当教授了,上课还不认真听讲,太没道义了。
算了,也行吧。
反正台下的大佬们都玩的这么开心,那他皮一下应该也没人会计较吧?
开讲前,乔喻又看了眼台下的潘教授,等掌声停歇时,乔喻便开始了他的讲解。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说了两句简单的客气话,乔喻开始借助做好的PPT,有条不紊的开始讲解他的整个思考过程。
当然讲解中,乔喻也没忘诚恳的感谢了潘敬元教授对他无私的帮助。
也让潘敬元收获了不少好奇的目光。
只不过乔喻敏锐的感觉到,潘教授似乎对他的感谢并不太感冒,于是乔喻专门多感谢了几次……
也不是故意的,他初始阶段很多想法的确来自于潘敬元的指导,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作证。
当然乔喻也同样感谢了那天给他启发的埃尔顿教授。
这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老教授在台下就笑得很真诚。
就这样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
乔喻按照之前的要求,留下了十五分钟的提问时间。
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讲座即将结束。
乔喻开始做最后的总结:“再次感谢大家能来参加今天的专题讲座。另外,我又有了一个很美妙的想法,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工具来解决几何朗兰兹猜想的局部-全局一致性问题在复杂奇异点上的适用性问题。
我甚至认为这个工具或许并不复杂,只需要允许我们对这一类奇异点处的几何结构进行局部重构,确保局部性质能够正确地全局化,就能保证Ambidexterity定理在复杂奇异点处依然适用。
比如在该点的局部几何结构中构造一个同调层,并通过某种方式构建一个可以对其进行操作的算子。当然,这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假设。
遗憾的是,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我想也许下次我们再见面时,一定能探讨出一个结果。而且我相信那一定是个好的结果,这个工具一定存在,只是还在酝酿之中。谢谢大家!”
说完,乔喻微微鞠躬,但台下没有响起本该响起的热烈掌声,零散几声也在潘敬元开口后,消失了。
“乔喻,你可以把你的解决思路说说吗?”
乔喻干脆的摇了摇头说道:“很抱歉,潘教授,现阶段真的就只是一个很空的想法,能说的我都说了。你知道的,那就是一种很纯粹的数学直觉……
就好像我学习了你们团队的论文一样,有种直觉感觉证明过程可能无法包含所有情况。然后也是思考了很久才在埃尔顿教授的启发下,突然有了灵感。”
然后乔喻认真的保证道:“当然,如果我真的有了办法,一定第一时间向你汇报。”
……
最终热烈的掌声还是响了起来。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乔喻也大概明白了,交流都是在会议之后的意思。
其实上次他就体验过,不过他选择了快速闪人了,没有留下来跟教授们详细讨论。但今天不同,他跟田言真一起留下来加入了众多教授的讨论,甚至还跟几位邀请来的外籍教授以及袁老这边的华清教授们一起吃了顿饭。
乔喻也终于有机会跟这些数学界的大教授们做更深入的交流。
跟讲座上的提问极有针对性完全不一样,会议后大家不管是提问还是回答其实都很随意和发散。比如聊着聊着就会针对某位教授最近提出的一些想法跟观点进行评价跟分析,有认可的,也有不屑的。
从一些小细节就能看出某某跟某某的关系如何。
同时大家还会讨论一些近期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当然也不是一定需要别人能给出解答,大家就是一起聊聊,看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设意见。
这块聊着聊着,又会转到某位不在场教授的研究成果,就这样不停循环……
总之这种交流更加轻松,而且涉猎面更广,如果正好碰到感兴趣的话题,的确是能获得不少启发。对于乔喻来说,最大的收获大概是短短一个多小时,乔喻的大脑里就多了好几位还没见过的教授名字,以及他们最近在做的项目跟成果。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些数学家们私底下交流还是很多的,那些教授人都不在现场,但他们的工作进展现场许多教授似乎都了如指掌,其中也包括了彼得·舒尔茨。
比如他就从埃尔顿教授口中得知,彼得·舒尔茨最近在跟微软研究院的计算机学家凯文·布扎德合作,忙于做“液态张量实验”。一个新的名词,不过经过教授们的解释,乔喻大概明白了就是通过电脑辅助的形式化来验证数学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