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我撤回了!(第2/4页)
“杨教授,我是真的很看好你们的这个项目。但一来我才疏学浅,还有很多不足,怕是会耽误项目进展;
二来接下来除了做一些科学研究之外,导师还给我布置了很多学习任务,实在腾不出那么多时间跟精力,真是太遗憾了。
这次的确太可惜了,下次如果再有这么好的项目,请您一定要再邀请我。”
写完递了过去。
“哎……那的确是太可惜了!能跟你这样的青年才俊合作,是我们全体课题组的荣幸啊!不过我能理解,毕竟你申请的是重点项目。”
乔喻看完这句话,想了想,然后决定给这次聊天做一个结束语。
“嗯,申请的是重点项目,不过我这个项目就是来陪跑的。其实我跟导师说了,他太着急了。我希望能等做出了一些成绩之后再来申请,而不是现在。所以你别担心,起码今年我们不是竞争对手。”
把这句话递给了杨教授之后,乔喻还扭过头礼貌的免费送给了这位从笑容满面变成一脸愕然的圆脸教授一个少年青涩的笑容,然后再次开始“认真”听专家审议。
不是给对方放迷魂药,乔喻是真觉得田言真跟袁老都太着急了些。
而且他已经在项目书提交之前说服了自家导师。用的理由也很简单。
在这个公理框架只是一个构想的时候,并不具备太大的说服力。乔喻甚至觉得无法说服课题组其他的教授们。
大家都愿意加入课题组无非是看着田言真跟袁老的面子。
他不喜欢这样,因为他是真觉得前期的证明工作其实没田言真、袁老还有张教授想的那么复杂。
乔喻是真有那个信心,在不花费太多的情况下,先把整个公理体系的框架搭建好。
前期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他熟悉的教授跟师兄帮着做些细节工作就足够了!根本就不需要自然基金的支持。
等一段时间,他把整个公理体系搭建起来了,第一批的课题组也都稳定了,再申请基金什么的,完全来得及。
不是乔喻任性,这涉及到一个课题组内绝对主导权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是他提出来的,背后还有田导跟袁老的支持。但毕竟他才十六岁。
他可不想平时开个组会还得在课题组内部扮演他少年可爱的一面。
最关键的是他还年轻啊!青年基金可以一直申请到三十五岁,所以他有什么好急的?
他本来是想这份项目书干脆不提交的。反正该上车的都已经上车了。
但田导最终还是决定提交上去。
“你跟着全程了解一趟流程,既能对你以后申请项目有好处,也对你以后成为专家团成员审核项目有好处。”
……
就这样几位专家都介绍了各自分配的课题之后,终于轮到了乔喻的课题。
“接下来有请双旦大学的张元翎院士为大家介绍多重超越空间上的广义模态数论公理体系以及评审意见。”
听到自己的项目被主持人念出来,乔喻稍微坐正了身子。
虽然他不在乎自己的项目能不能被选上,但该有的态度还是得有的。
毕竟在家导师跟袁老都坐在前面呢。
而这一刻,会议室内的气氛也开始变得有些古怪了。
还真没多少目光停留在台上那位数学科学研究所的院士身上,而是不自觉的看向坐在后排的那个十六岁少年。
事实上这个世界不管在哪里都难免会出现按资排辈的情况,尤其是学术界更是如此。
十六岁少年申请的项目书能够进入他们的视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个奇迹了。
哪怕乔喻现在已经获得了许多教授都没有的成就,但这个年纪着实有些过分了。
如果乔喻的导师不是田言真,又跟袁正心的关系极好的话,这的确就不是一份应该放到今天这次会议上讨论的项目书。
所以不止是乔喻觉得自家导师跟袁老太着急了,今天能参与会议的专家有一个算一个其实都觉得没这个必要。
人都是有私心的。
每年的青基项目就那么多,还有很多教授年纪眼看就要过线了。这次申请不到,下次可能就没机会了。
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跑来争的确很没道理。虽然这个构想的确很有价值,但大家都知道,有价值的构想很多。
比如朗兰兹纲领那么多子猜想,到现在也还没完全证明。而且乔喻的想法很新颖,众所周知,新颖的东西往往都少不了争论。
完全证明出来了都还有争论,就别提目前还只是有个框架了。
偏偏乔喻这个家伙又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主儿,且战绩可查!
在人家几何朗兰兹猜想就要被认可之前,突然找出了证明过程中存在的BUG,然后又亲自把这个BUG缝合上……
这个过程中,直接把人家课题组两个位教授踢出局,论文下架,然后自己的论文顶了上去。理论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就让人感觉很难评。
一个让人难以评价的十六岁天才,还现在世界上闯出了些名头,这就真让专家评委们感觉很头疼。
不管是通过还是否决这份项目书都很有压力那种头疼。
这大概也是把乔喻的项目书拖到最后的原因。把最困难的问题放到最后解决。
……
“……关于多重超越空间上的广义模态数论公理体系研究的重要性、突破性跟创新性我就介绍到这里了。接下来我说说问题。
第一,从目前提交的项目书报告来看,乔喻所提出的模态空间几何结构定义并不足够清晰。
这包括两方面问题,模态参数的物理跟几何意义并不明确,模态空间的维度确定方式较为抽象。
第二,报告中模态距离的定义我没看到有更清晰的或者说充足的数学依据。我觉得距离给出公理化的定义还比较远。
第三,我注意到研究目标中有处理复杂高维模态空间问题的扩展。但模态空间扩展到高纬度,计算复杂度跟理论构建是指数级增加的。我没看到如何保证其不失控的想法。
第四……最后一点,我认真看了课题组成员的履历,我发现一些主要成员缺乏科研经历,对于是否能达成研究课题预设的目标存疑。
关于这个课题的情况,我的审核意见汇报完毕。”
好吧,这次乔喻是真听的很认真。
院士大佬还是有水平的。能这么短时间就提出六条问题,起码说明这位张元翎院士是认真看了他提交的报告。
其中有些问题他现在就能给出回答。倒不是这些张院士提问的水平不行,而是受限于报告书的篇幅,没法都写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