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间隔为6的素数对的无限性证明(第3/4页)
乔喻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洛特·杜根相信这个未来的数学之星能感受到他的苦心。
……
这个时候的乔喻没空想这些,他也没去跟洛特·杜根沟通。
反正按照以往的发刊时间,哪怕他的论文真能在十一月见刊,那也起码是中旬的事情。
华夏数学年会十一月月初就要召开。反正是肯定赶不及的,所以他根本没考虑过论文什么时候能发表。
他的心思全放在赶紧把论文写出来然后提交给田导,把关于报告的事情先解决了再说。
毕竟有信心跟论文完成是两回事。论文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点。
首先是素数间距的模态几何化。原始素数间距问题是,在素数对(p,p′)中,存在无穷多对满足 p′p=d的素数,其中d是一个固定数值。
转化后则是在模态空间M中,是否存在无穷多对模态点(r_p, r_p')满足模态距离d_M(r_p, r_p')= d。
先要证明这个转化是合理的,这部分可以直接借用他投给论文中的小部分内容……
这一块他直接引用了发给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定理。
第二部分就是证明一个关键定理,在模态空间M中,存在一条模态路径Γ,使得模态距离 d_M(r_p, r_q)的上界可以降低到一个位数。同时对模态路径上的点进行密度分析,给出验证结果。
第三部分就是最后的同态转化,通过这些映射关系,重新把几何模型的特性转化为数论语言……
说起来简单,但其实真上手乔喻还是很辛苦的,花费了整整十天才把初稿完成。最终乔喻把246降低到了6。
也就是乔喻证明了间隔为6的素数对有无限个。距离完成证明孪生素数猜想已经不遥远了。
其实乔喻感觉还能把范围往下缩小一点,但他觉得没必要。进一步缩小范围会增加更多技术细节,哪怕是到4,乔喻感觉又需要多花费十几页的篇幅,这显然会让证明变得冗长。
一次会议论文而已,差不多得了。
然后又花了五天时间几乎是一步步的认真检查文章有没有问题。
这已经成了乔喻的执念了。自从审核了余江大学那位秦师兄的稿子之后,乔喻感觉他是真的不允许因为一点小粗心,而让论文中出现能让人笑掉大牙的操作。
最终论文成稿二十一页,标题也很简单《间隔为6的素数对的无限性证明》。
检查完之后,乔喻准时在十月二十五号这天便通过邮箱发给了田导跟袁老。总之这次绝对不能犯任何错误了。
这次论文发出去之后,便没了消息。不过乔喻也没管了,论文他已经完成了,至于能不能在数学学会上讲,那是导师们决定的事情。
至于他又可以轻松两天了。
……
十月三十日,华清,秋斋,多功能会议室。
如果有人今天闯进这里,就会发现会议室内大佬云集。
一堆的院士扎堆坐在会议桌前。
袁正心、田言真、潘悦洞、李陆河……
不只是燕北跟华清大学,还有华科院的,旁边卫星城南津大学的,京城师大的……
真的光是坐在会议室里的十多位教授,基本上就可以代表华夏数学界的半壁江山了。
不止如此还有三位通过远程视频参与这次会议的国际知名华裔数学家,张远堂、张树文跟陶轩之。
每人人手一份乔喻最新的论文。
没办法,这次的情况的确很特殊,所以五天前,当乔喻把论文发给了田言真跟袁正心之后,两位大佬就见面讨论了一下。
期间还给洛特·杜根打了一通电话。
随后两位大佬列了一份名单,将有资格审核乔喻这篇论文的华夏跟华裔数学家都挑了出来,然后开始一位位的打电话。
论文发出去之后,便有了今天这场会议。
不过田言真跟袁正心讨论之后,今天没让乔喻参加这场会议。
主要是有些东西不太好解释。比如乔喻瞒着自家导师发了两篇
导致导师想让他在数学年会上的报告,没法讲了,所以临时赶出了一篇论文。
整件事情太过惊世骇俗,前因后果以后可以写进回忆录,但两人都觉得暂时还是没必要让同行了解这么清楚了。
当然即便乔喻没来,对于现场许多院士来说这篇论文也很难评价。
毕竟论文中模态公理体系等等一系列的全新概念,数学界许多人还没听说过。
但证明过程看着又像那么回事。这种感觉就很离奇。
不过陶轩之的发言解开了不少人的疑惑。
“这五天我认真的看过这篇论文,没有找到什么错误。当然……他引用了一些还没对外公布的新理论……”
说到这里,陶轩之沉默了片刻,因为他也觉得这个事情,有些不好评价,然后才继续说道:“巧的是,我前不久我应的邀请。审核了两篇论文,就是关于这个模态公理体系框架的。
据我所知这两篇论文的六位审稿人都给出了同意发表的意见。所以这两篇论文有很大概率会刊登在今年最后一刊上。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的论证过程没什么太大问题。包括他所引用的模态空间、路径存在性定理,以及模态密度函数映射定理。以及相关的转化过程。”
会议室内,众人的表情各异。
田言真跟袁正心表现得很平和,这么长时间已经能接受这个意外了。
至于其他人有困惑的,有惊讶的……
半晌后科学院的潘院士问了句:“嗯,虽然可能有些冒昧,但陶教授,我能问下,你知道你所说的那两篇论文,审稿人除了你之外还有谁吗?”
陶轩之点了点头,开口答道:“除我之外还有皮埃尔·德里尼教授、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理查德·泰勒教授、安德鲁·格兰维尔教授跟彼得·舒尔茨教授。”
有时候审稿人是不太乐意让人知道自己审核了某些稿件的。
但显然不包括这种情况。
事实上当这些审稿人愿意给一篇论文评语的时候,一般就意味着他们真不介意让外界知道他们就是审稿人。
于是,会议室内的大佬们再次无语了。
好家伙,五位菲尔兹奖得主,另一位虽然没拿菲尔兹奖,但拿了一枚菲尔兹银质奖章,还是历史上仅有的一枚。
这个审稿人阵容都认为另外两篇论文没问题的话,这让本来想质疑的人都干脆闭上了嘴巴。
又沉默了半晌后,袁正心轻咳了两声,说道:“张远堂教授,你觉得乔喻的这篇论文有什么瑕疵吗?”
这是一个很礼貌的提问。
毕竟最早针对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来是素数的最小间隔是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