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皇后之十三(第2/4页)

褚氏得子,好比吃了一颗定心丸,整个人都舒展了。谢莫如过去看她时,她还道,“与殿下成亲这好几年,我总没动静,心下就觉着愧对殿下,如今养下喜哥儿,总算对得住殿下了。”

谢莫如听这话就觉着,要都跟褚氏似的,合着她还对不住老穆家了。

褚氏生了儿子,高兴的有些过头,一时也没防备。谢莫如亦不会计较这个,她明白褚氏的压力,没儿子时盼孩子盼的望眼欲穿,见着穆炎穆煜两个小家伙都移不开眼的人,这养下了儿子,自然高兴。

谢莫如还鼓励了她一回,笑道,“往日我就说,孩子也是有早有晚的,你们都还年轻,这急什么。看你大嫂二嫂,如今不也又有了。喜哥儿这才只是个开头,待你养好身子,喜哥儿再大些,多少皇孙生不得呢。倒是别光顾着生皇孙,谁要是能生个皇孙女给我,我可是有重赏的。”

吴珍笑道,“多有人重儿子多过女儿,母亲却是格外偏爱女孩儿的。”

赵氏道,“不说母亲,就是我们,头一胎都盼着是儿子,可有了儿子,也都盼闺女了。”

大家说说笑笑,待得大年初二,给进喜举办了洗三礼,因在年下,颇是热闹。

小夫妻得了儿子,自然是极喜悦的,只是,褚氏还有事与丈夫商量,道,“年前年后的,殿下不与大殿下他们商议一二,不用去给方舅爷家拜年什么的吗?说来,方家小舅爷与咱们可不远呢。母亲就这一个舅舅,多年不见,心里定也是看重的。”

三郎戳戳儿子正困觉的胖脸,道,“我们倒是想去,母亲说了,方舅爷是个清静的性子。现下帝都,想去给方舅爷拜年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吧。方舅爷一个都没见,就见了文康姑祖母。我们纵是去了,也是无趣。”

“要不,就备份年礼,托李驸马给方舅爷捎去,殿下说,行不?”

三郎摆摆手,“别去碰那个壁,要是方舅爷愿意见人,我们早去了。”这里头真不是妇道人家想的那点子走礼的事儿,三郎在朝也有些个年头儿了,前英国公方家毕竟是谋逆大罪,方舅爷因是辅圣之子免罪,但方舅爷这来帝都也不知是个什么意思,有没有要为方家翻案的意思呢?

三郎想事想的就多了,故此,并不急着如何与这位方舅爷取得联系,获得好感什么的。因为,一旦方舅爷真要为方家翻案,那么,在朝中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三郎并不想蹚这趟浑水。

三郎对事件的分析还是极靠谱的,待过了年,他爹昭明皇帝开笔开印后,第一天早朝便有人上书,说,前英国公之案或有隐情,请陛下允三司复查。

这亏得年后方有人上此奏章,倘是年前有此上书,当真是叫人连年也不能过了的。

昭明帝与妻子谈及此事,谢皇后长眉微蹙,道,“方家一案,乃辅圣公主钦定,绝不能重审!”谢莫如低声道,“陛下也知道里头的事儿,牵涉的人太多,难不成把先帝与薛帝师再牵涉进来!”

昭明帝也不瞒妻子,他道,“你说,这事,方家舅舅知不知道?”

“舅舅不似这种人,如果他真要给方家翻案,不会放着我不商量,反是叫什么微末小官儿上书试探。只是,如今舅舅既在帝都,这事提的时间又这么寸,定是冲着舅舅来的。”谢皇后叹道,“让舅舅上一道表章吧,他是方家仅存的男丁,如果他不支持重审英国公府的案子,想来朝中不会再有人废话!就是今天提重审的那人,好生查一查他,我总觉着,这事不简单。”

昭明帝道,“方家舅舅那里,谁人合适去说呢?”

谢皇后想了想,道,“让九江去吧。九江口才好,想来,舅舅亦是明理之人。前英国公之事,陛下与我只要在世,都不必再提。”

昭明帝也不想重提英国公旧事,这里头的事,所牵涉不是一二家族,哪怕翻出来重审,能审出的也不过是些千疮百孔的恩怨情仇,这些事,有多少是能公之于众的,又有多少是要永远埋藏在地下的?而先英国公府当年之事,到底事实如何,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方昭云那里非常顺利,李九江上午过去,中午便回宫复命,奉上方昭云所写的表章。昭明帝看过之后,将表章合上,道,“方家舅舅现下如何?”

“方公子日子过得恬淡,臣说明此事,方公子稍有惊讶,后摇头说‘帝都还是老样子’,就写了这道表章给臣,臣便回来了。”

昭明帝感慨,“方家舅舅果然是明理之人。”看来,这事的确与方昭云无干。

方家旧案,昭明帝原也不大相信是方昭云的指使,主要是,定这案的人是辅圣公主,这是方昭云方舅舅的亲娘,方舅舅总不会为了翻案就把亲娘置于尴尬境地的。总不能说,他娘杀错了,误判此案,把夫家一家都杀绝了。

只要不是跟亲娘有仇的,一般儿子干不出这样的事。

而自方舅舅的举止来看,实不似这样的人。

此事有方舅舅上书,直言英国公一案并无隐情,朝臣顿时无话可说。

待出了正月,昭明帝打了赵时雨带着使团出使西蛮,接着就是四郎五郎的亲事。兄弟俩,一个二月初,一个二月尾,皇家有喜,将朝中诡异的气氛冲淡几分。

只是,四郎五郎亲事刚过,帝都再次迎来一位不速之客——宁致远。

宁致远不是为了别个,为的还是去岁旧事,愿意就海贸关税让步,迎妙安师太回四海国与他们国君母子团聚。

谢莫如还是那句话,“一日不能找回行云,妙安师太一日不能回去。”

此时,距江伯爵失踪已有一年的时间,朝中大多数人都觉着,江伯爵大概已经不在了。如果四海国能就关税上有所让步,那么给朝廷带来的将是数十万甚至百万两的收入。

宁致远提出此等优厚条件,颇是令人心动。

但昭明帝硬是不允,朝中大臣颇多相劝,昭明帝完全就是吃了称砣一般,其后人们才知道是谢皇后不肯松口。连唐相在家都说,“皇后娘娘自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但江伯爵如今可能真的……”就是留那妙安在帝都,杀不得打不得轻不得重不得,还不若放回去换了银子呢。

小唐道,“倘是将妙安交还给四海国,四海国反悔怎么办?”

唐相道,“四海国为我朝海留保驾护航,收入颇丰,他国狭地小,国中亦无甚出产,全指望着从这儿赚银子呢。倘他反悔,便是要开战了。你以为与我朝开战,于他又有什么好处么?还是说靠他那些军队,可以与我朝一战。纵海上不如他,他想登陆也难。一旦我朝关闭海港,纵我朝商事受损,他只有比我朝更加艰难的。”身为一国首辅,唐相还是相当有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