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3/48页)

李渊将部队分为三军,三军再分两翼,都称为“义士”。裴寂等人给李渊上了个尊号——大将军,而后又建了大将军府;令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及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跟老弟温大有共掌机密,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及武城人崔善为、太原人张道源为户曹,晋阳长上邽姜謩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高平王长谐、天水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其余人等,量才为用。

又封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三路军;世民为敦煌公,统领右三路军。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咨议谯人刘赡领西河通守。

部队正要开拔,突厥回信了。始毕可汗让他的大臣康鞘利带了一千匹马过来,当然,不白送,得出钱买,另外,康鞘利还带来了口信,说唐公要是入关,你要多少人,我们可汗都答应。然后,李渊就接见了突厥使者,反正也是好酒好菜招待着,对他们非常恭敬,还送了不少礼物。但是,接下来奇妙的事就来了,那一千匹马,李渊没全买,只是挑了其中比较优等的,买了其中一半。

这下部下们又看不懂了,好容易有马,老大你还不买,老大你要没钱,我们自己出,这总行吧?李渊是这么回答的:“突厥人多的是马,他们又非常贪便宜,我们这次一下子买完,他们的马会送来更多,到时候恐怕你们财力枯竭,也买不起了。我为什么少取呢,是为了“示贫”,表明我没钱,而且也不急着用。别担心了,我会为你们考虑的,应该向突厥赊账,不需要你们破费。”

李渊考虑的非常深远,“示贫”倒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以为急故也”。李渊显然并不信任突厥,跟突厥合作,这也是权宜之计,所谓拉一手,也得防一手,不能让突厥把他看透了——他表现的越从容,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利。

不久后,康鞘利回去了。而李渊呢,也派了刘文静,去突厥请兵。

在走之前,李渊跟刘文静秘密谈话:“突厥骑兵进入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灾难。我为啥要他们来?最主要的,是怕他们资助刘武周来袭扰边境。而且,突厥人使用马匹,马一边走一边吃草,不需要供应草料。不过是借借他们的声势罢了。超过几百人,就没用了。”

李渊请兵突厥,显然考虑跟刘文静不同,刘文静等人,主要出发点,是“以之为援”,但是,李渊认为,第一要务还不是“以之为援”,而是“避其为患”。而且,李渊借来了,也主要是“壮声势”,而不是“定天下”。

显然,李渊考虑问题的方式,跟他手下很多人都不一样。李渊想的更深更远,更加缜密,更加周道,视角更为独特,他做任何事情,第一要务,就是“稳”,借兵突厥也一样,首先考虑的是“稳”,稳定后方,其次考虑的才是“凶”,而且只是“壮声势”。李渊就像是一艘战船的舵手,他的目标,不是让船疾驰而行,而是把握好方向,不出现歧离。一个政治集团,当然需要这么个人物。

李渊入关记Ⅳ——豁得出的儿子

刘文静就这么去了,李渊也准备出发了:

七月四日,李渊让李元吉当太原太守,把后方事务全都委托给他。

次日,李渊率领三万军队从晋阳出发,在军门前召开誓师大会,而后传令其他郡县,告诉他们尊立代王的意思。西突厥的阿史那大奈也率众加入。

顺便说一下,这位阿史那大奈就是唐朝名将史大奈。

七月五日,李渊派遣通议大夫张纶领兵讨伐稽胡部落。

(稽胡是匈奴的一支,五胡十六国中最早的胡汉,就是稽胡人刘渊刘元海所建。发兵攻打稽胡,是扫清后患之意)

七月八日,李渊抵达西河郡,而后就慰劳士兵群众,赈济贫苦百姓,年纪达到七十多岁的,都授予散官,其他年轻豪杰,都是量才为用,李渊当面口试对方的能力,并立即记下所任的官职,一天之内,任命一千多人。新任命的官员来不及领取凭证,就只好拿着李渊所写的官职纸条离去。

该日,李渊进入雀鼠谷。

七月十四日,李渊驻贾胡堡,距离霍邑(山西省霍州市)五十馀里。

然后,李渊碰到了麻烦,大麻烦。在霍邑驻守的,是代王钦命的大将宋老生,此外,大将屈突通也驻军河东,与宋老生互为犄角。强兵在前,倒也罢了,更要命的,老天还不帮忙,天天下雨,当时又没有柏油路、水泥路,都是泥路,这雨一下,就坑坑洼洼,泥泞难行,于是就堵在了那,想进不能进。无奈之下,李渊只能派沈叔安带兵回太原,再运一个月的粮草过来。

李渊在贾胡堡待了老长时间,也不见雨停,粮食倒是快吃完了;而刘文静呢,也是迟迟没有回来;又有传言说,刘武周要跟突厥合兵攻太原;总之是人心惶惶,难以自处了;出于谨慎的考虑,李渊召集部众,商议北还一事。

裴寂表示同意:“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守险隘,不太容易迅速搞定。李密虽说是跟咱联合,但是心思奸猾,难以揣度。突厥呢,又贪而无信,唯利是图。刘武周这家伙,是个汉奸。太原乃是一方都会,我们士兵的家属也都在那,不如我们回去援救根本,然后再图后举。”

裴寂说的有没有道理?似乎是有道理的。毕竟,任何时候,大本营的安危都是第一位的,要是后院起了火,那确实是麻烦了。当年刘邦刚起兵的时候,雍齿在丰邑作乱,刘邦也是心急火燎的赶回去救援,而且是一连三次。但是,裴寂说的,也只是似乎有道理而已,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李世民给出了解答。

李世民反对裴寂的意见,说:“今禾菽被野,何优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为什么裴寂说的只是似乎有道理呢?因为,“是”与“似是而非”相隔万里,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认真分析。裴寂分析了,但是不认真,只是浮皮潦草的分析,李世民也分析,他的分析就认真多了——而凡事,就怕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