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倒霉的幸运儿(第11/12页)
政治便是如此,一旦被卷入漩涡,很少有人能从中逃生,宇文护奋力挣扎,然而,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被卷入漩涡的不只是宇文护,同样还有本书的主人公——杨坚。
冷板凳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杨忠杨坚父子在宇文护时代的处境的话,那就是——尴尬。
尴尬的主要来源,便是最后被逼令自尽的前朝元勋独孤信。杨忠跟独孤信是什么关系呢?七个字——打断骨头连着筋。独孤信是杨忠的老上司,同时,独孤信还是杨忠的亲家;有这一层背景,杨忠和杨坚在宇文护那里的观感就已经被决定了——不可信任。
不可信任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关系,这意味着,只要杨忠和杨坚走错一步,他们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当然,杨忠父子并非没有抗衡宇文护的筹码,事实上,这个筹码相当硬——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掌握兵权。
所谓府兵制,最早的时候,军队并不是国家化,而是私人化。
宇文泰力图恢复的,是北魏前期的“府户”制度,因此,他一反北魏孝文帝“汉化”的故智,进行了“胡化”,重新恢复了鲜卑姓氏,给府兵制打上了极为浓厚的鲜卑部落的烙印。
这个制度有利有弊,利在于,当宇文泰实力不足时,有利于团结各派实力大佬,进行“统战”;弊在于,这会让柱国们尾大不掉,不利于中央集权。当然了,经过宇文泰的大力整顿,以及大力扶植亲族力量,到了后期,柱国们的力量已经小得多了,兵权开始逐渐转移到了大将军手里。
比之赵贵和独孤信,杨忠自然没有足够的底气出来跟宇文护叫板,但是,与之同时,由于他仍然是个统兵打仗的大将军,所以,从实力层面而言,他实际比赵贵和独孤信更不好惹。
信不得,惹不起,怎么办?宇文护的办法是,先拉拢一下看看。
就在宇文觉被诛杀,宇文毓上位后,杨坚被任命为右小宫伯,进封为大兴郡公。“宫伯”当然是个非常尴尬的官职,这个皇宫侍卫的小头目,极其容易被卷入政治漩涡,宇文觉时代所借以跟宇文护较劲的那帮人,除了李植和孙恒,就都是“宫伯”。
于杨坚而言,情况甚至更复杂;因为,这是宇文护为了拉拢他所作的表示——宇文护是大冢宰(宫廷部长),是“宫伯”们的顶头上司。《资治通鉴》提到这项任命时就说:坚为开府仪同三司、小宫伯,晋公护欲引以为腹心。如此一来,杨坚就被夹在了皇帝宇文毓和权臣宇文护中间,其处境之尴尬,自是可想而知。
杨坚初入政坛,就碰到了如此头疼的问题,他自然是拿不定主意,所以,赶紧回家请教了老江湖杨忠。杨忠说了这样一句话:“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
两姑之间难为妇——一语中的。杨坚要面对的两个“姑”,一个是刚刚被“宫伯”们算计过的权臣宇文护,另一个是极其聪明的新任皇帝宇文毓;而他这个“妇”(宫伯),地位又是那样的险要,宇文护想要拉拢他监控宇文毓,而宇文毓又岂能束手就擒,不生出拉拢杨坚的心思呢?此时,悲催的杨坚,要何去何从呢?
服从宇文护?这当然不靠谱,因为自古以来的权臣都没有好下场,早早的走上宇文护这条船,也就意味着早早的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拥护宇文毓?这当然更不靠谱,因为,如今北周的政治局势,毕竟还是“主弱臣强”,如宇文毓这样的“弱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岂能让自己的忠心拥趸们过上太平日子呢?
左袒不行,右袒还是不行,这日子,要怎么过呢?所以,老谋深算的杨忠,给杨坚提了个建议——汝其勿往(你别去)。
这是个什么样的主意呢?当然是好主意,但是,这是个没有可操作性的好主意。据《资治通鉴》说,杨坚当时听了老爸的话,去辞了职(有没有辞掉,《资治通鉴》没有说),但又据《隋书·高祖纪》,杨坚这个辞职似乎当即被打了回票——没能辞了。
没能辞了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是一个办法——不表态。于是,杨忠和杨坚开始了缄默,对朝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置一词,摆出一副不问世事的模样。可行吗?至少宇文护对杨氏父子的态度还是有所疑虑,于是,他派了个人,叫做赵昭的术士,前去给杨坚看相。
相比较汉族统治者,少数民族统治者似乎更加迷信,比如说,我们前面讲到的尔朱荣就是这号人物。
尔朱荣同志,似乎是越到紧要关头越相信神灵——
当年他南下讨伐胡太后,就用了塑金人的方式决定选元子攸当皇帝(悲催的是,神灵似乎骗了他,他最后死在了元子攸手里);
后来高欢等人劝他当皇帝,他又拿不定主意,故技重施,继续塑金人,这次塑了四次通通失败,于是放弃了称帝的想法(神灵似乎又骗了他,如果他真的称了帝,可能还不会有那么悲惨的下场);
再后来他跟元颢较劲,在黄河大桥被烧毁的情况下,想要撤退,真正说服他留下的不是杨侃那缜密的分析,而是刘灵助那装神弄鬼的卜卦,而后说出的六个字(这次神灵终于没骗他)……
宇文护应该也是此辈中人,是个相面术的忠实拥趸,在用正常手段看不懂杨氏父子的情况下,他决定采取这样的非常手段。
赵昭去了,然后,他带回了一个“好消息”:“不过作柱国耳。”(这小子不过是个“柱国”的材料)
当然了,在这么跟宇文护通报之后,赵昭也给杨坚带去了一个“好消息”:“公当为天下君,当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你会成为国君,而且是要经历一场浩劫,好好记住我的话。)
在那年头,江湖术士是个苦差事啊……
宇文护稍稍把心放下来了些,反正杨氏父子不表态,随他去吧。于是,杨坚如履薄冰的当着这个右小宫伯,终于,他快看到曙光了。
公元560年,也就是杨坚当右小宫伯两年后,宇文毓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宇文邕上位后,他能不能因此而摆脱如此悲惨的处境呢?
答案是,不能。杨坚确实不再当右小宫伯了,但是,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他又被任命为了“左小宫伯”……
一如既往的,杨坚要在两姑之间当好妇。
作为杨坚的保护伞,杨忠的日子当然也不好过,他的提心吊胆,丝毫不在杨坚之下。怎么办呢?杨忠的看法是——转移视线。
公元562年,北周朝中开始出现了跟突厥联合,讨伐北齐(彼时东魏也被高氏家族的北齐取而代之了)的议论。当然,朝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很困难,理由是——齐氏地半天下,国富兵强。若从漠北如并州,极为险阻,且大将斛律明月未易可当。今欲探其巢窟,非十万不可。(齐国势力很强,而从漠北进军,地理险要不说,对手斛律明月也不好惹,所以,真要去北齐地面,非得十万人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