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强南弱(第7/15页)
勤王军在青溪东岸扎营,李迁仕和樊文皎率五千精兵,独自进军,深入侯景阵地,初时所向披靡,一路杀到青溪桥东头,无奈中了侯景部将宋子仙的埋伏,樊文皎于是壮烈阵亡,而李迁仕则逃得一命。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截至目前,勤王军的攻势还是比较猛烈的,也有一批忠臣义士为国捐躯;坏消息是,勤王军的攻势到此为止……
所谓勤王军,我们可以类比于东汉末年讨伐董卓的盟军。
那支盟军几乎集结了东汉末年所有的英雄豪杰,但是,讨伐董卓的战争,却最终不了了之。何以如此呢?因为,盟军的“盟”字决定了,这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纪律性的缺乏凝聚力的组织,这样的组织,不管初时声势有多浩大,最终也会因为内部的种种矛盾而分崩离析。
勤王军也是如此。随着讨伐侯景的不断失利,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滋生——柳仲礼傲慢凶狠,看不起其他将领,以此,萧纶和萧大连跟他产生了矛盾;萧大连跟萧确也矛盾重重;各支部队之间心怀鬼胎,互相猜忌,矛盾重重,无意出战。
甚至,更要命的是,勤王军的纪律也很败坏,几乎不比侯景军强多少,这让他们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民众的支持。甚至,侯景军内部有些忠臣义士想要当内应的,听说了勤王军的此种情况后,也打消了念头。
战事已经延续了好几个月,在勤王军逗留不进的同时,宫城内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只有米,却没有木柴、鱼肉和食盐。为了煮饭,军士们只能拆下尚书省的门柱窗梁当火柴;马匹没有草吃,只能用草席替代,草席也吃完了,只能喂马吃饭;为了吃肉,士卒开始煮皮革,甚至捉老鼠,捕鸟雀;军士们甚至斩杀了战马,以人肉掺之,但这种肉却只能让人害病……
侯景方面困难也很大,粮食几乎吃完了,该抢的东西也抢光了,实在没有东西可以抢了,军士们饿得发了昏。当然,比之困守待毙的宫城内部,侯景军至少行动自由,算是好一些,东府也有粮食可以支撑一年,只是道路被勤王军切断,难以获得。此时,侯景军听说荆州的部队正在赶来,也十分忧虑。
此时,侯景的智囊王伟出了个主意——假称和解,达成暂时性停战协议。
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侯景立即派人交涉,而尽管宫城内部很多人都反对媾和,但无奈萧纲打定了主意,决意和解了。
事实证明,这是一步臭棋。萧纲为了和解,做出了所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让步,勤王军各部,凡是侯景感到担心的,都被萧纲下令调离了要害地区,然而,危机解除了吗?没有,当然没有。侯景一次次提出了要求,萧纲一次次答应,但是,最后,侯景的军队仍然在不断制造攻城器具,依然在宫城外围。
萧纲傻了吗?他不知道侯景在耍他吗?也不尽然,但是,又能怎么办呢?怎么都是输,萧纲只是选择了一个日后必被人耻笑的输法而已。
在和解之后,侯景的情况改善了很多,建康周边的勤王军数量很多,但却各自为阵;而他所担心的荆州方面的勤王军,却由于萧绎的小算盘,而早早的解散;他的断粮危机,也因为得到了东府的粮食,而得以暂时性解决。然后呢?然后侯景当然不会收手,他只会更进一步,对宫城施加压力。
被围困的南梁政府,此时已是岌岌可危——原本宫城关闭时,有居民十余万,士卒二万余;而现在,死亡率高达八九成,能作战的只剩下四千人,而就这四千人,也都是皮包骨头,骨瘦如柴,走两步都是气喘吁吁;原本富丽堂皇的宫城,现在却堆满了发腥发臭流着脓的尸体。宫城里的人,他们再也没有任何希冀,他们唯一期盼的,是勤王军的救援——不,这不是希冀,也不是期盼,而是信仰。
勤王军在干什么呢?柳仲礼每天莺歌燕舞,逍遥自在,对将领们的求战置若罔闻,甚至他老爹柳津(也被困在宫城)登墙对他呼唤,他也无动于衷;原本有作战意志的萧纶,此时因为跟柳仲礼的矛盾,也不愿前进。种种情况,以至于柳津哀叹,陛下有萧纶,我有柳仲礼,有此两个不忠不孝的孽子,盗贼何以平定!
唯一有所行动的,是萧会理、赵伯超和羊鸦仁等人,他们准备夜渡秦淮河作战。可惜,到了天亮,羊鸦仁却没到,勤王军的行动却被侯景侦知,侯景出击,赵伯超再度溜之大吉(第三次了),萧会理大败,被杀五千人。
宫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侯景掘开玄武湖灌城,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而驻守太阳门的萧坚则成天喝酒赌博,对属下态度恶劣,终于,属下中有两个人叛变,带着侯景军,在三月十二日午夜,攀上城墙,宫城遂告攻破。
侯景见到了萧衍和萧纲,一幕滑稽之极的场景。君非君,臣非臣,然而,侯景却又不下杀手,这种情景,怎能不滑稽呢?怎么能不尴尬呢?
侯景之所以不下杀手,因为他还需要萧衍的命令,需要萧衍下令勤王军解散。
接下来是一出更滑稽的场景。
三月十四日,侯景派萧大款前去秦淮河南岸宣读诏书。柳仲礼于是召集将领开会。萧纶说,今天怎么做,全由将军做主!(典型推卸责任)柳仲礼怔怔的看着他,一言不发(你这小子,就会把皮球踢到我这边来,我不说话最牛)。裴之高和王僧辩严厉指责柳仲礼,你手拥如此重兵,却任由宫城失陷,如今还不倾力一战,又等什么?(这是两位忠臣)柳仲礼还是一言不发(不说话最牛)。
僵局终于被打破了。默默的,将领们默默的,各回各营,然后下令部队集结,开拔——去建康?No,该回哪回哪去!
柳仲礼、羊鸦仁、王僧辩、赵伯超没有走,他们打开营门投降了,士卒们个个悲愤,却敢怒不敢言。柳仲礼先去拜见了侯景——两人会说什么呢?没人猜得到。然后,柳仲礼又去拜见了萧衍——这下可以猜到了,萧衍肯定不会理他(不说话就是说话)。最后,柳仲礼见到了他爹柳津。柳津涕泗纵横:“你是我儿子吗?我怎么敢接受你的跪拜呢?”唉……
萧绎同志,侯景最担心的人物,在整个过程里,没有跟侯景打过交道,当然,他还派人运了二十万石白米去供应勤王军(供应他们无所事事的吃喝吗?),但是,当他听说宫城陷落后,就下令把白米全都倒入江中。
可悲!可叹!萧绎大概不知道这些白米对于穷苦百姓意味着什么吧!
报复与毁灭
这就是侯景从背叛东魏,到攻入建康、乃至占领宫城的全过程,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的高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