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秩序(第7/7页)
好吧,我们来分析一下吧。其实呢,杨坚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诡异,跟如今满世界嚷嚷“民主”、“人道”的美帝并无二致,简单说——价值观输出。
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是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纷争,除了利益之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价值观的争斗,中世纪基督教对伊斯兰世界的十字军东征,二战时纳粹要灭亡犹太,二战后美苏进行冷战,说白了,背后的根源,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文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能明白杨坚为什么屡屡惺惺作态,一次又一次放弃轻松介入吐谷浑内政的机会了。在杨坚看来,吐谷浑问题,其实最根本的,乃是价值观问题,文化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吐谷浑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孝道”,乃是力图从文化上征服吐谷浑。
历史无数次证明,文化层面的征服,远比武力层面的征服更有力量。
最典型的,英国人在他们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如果说最大的成功是什么,那就是,英国人让他们的语言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让英式文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所以,时至今日,哪怕世界第一强国变成了美国,英国人也可以很自豪的说,统治世界的,依然是他们。
以中国历史而言,华夏儿女之所以在历史上面临了多次的外族侵袭而不至于种族灭亡,其最重要的东西在于——我们在文化上的优势。由于文化优势,因此,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都是少数民族被汉化,而非汉族被异化。
所以,在杨坚看来,建立国际新秩序,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军事层面,或者是经济层面,而在于文化层面。
不管杨坚有没有成功,我们都得说,杨坚是对的,他的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重大的发挥。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便是依照他的思路进行国际秩序的整合的,而很长时间以来(包括整个隋朝时期)一直困扰我们的朝鲜问题,也在这个思路下,被彻底解决了——朝鲜吸收了中华文明,成为顺服的明帝国藩国。
当然,打文化牌还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国力上的绝对优势。
杨坚之所以对吐谷浑打文化牌,就是因为国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他有自信,随着隋朝统一中华,吐谷浑的臣服是早晚会出现的。
杨坚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公元591年,随着陈朝的灭亡,老而不死的慕容夸吕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对抗隋帝国了,他开始向隋朝进贡,然后向西逃亡,据守险要——至于进攻?那是想都不敢想了。
该年,慕容夸吕终于去世了。
继承汗位的,是慕容夸吕的又一个儿子慕容世伏。在即位后,慕容世伏立即派侄子慕容无素携带奏章去大兴,请求作为藩属,并请求让女儿进宫,充当宫女或者妃嫔。杨坚同意了前一个要求,拒绝了后一个要求:“若依来请,它国闻之,必当相效,何以拒之!朕情存安养,各令遂性,岂可聚敛子女以实后宫乎!”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杨坚的行为——大国风范。
公元596年,杨坚将光化公主(宗室女)嫁给慕容世伏。慕容世伏请求将公主称为“天后”,杨坚一如既往的拒绝了请求。
次年,慕容世伏在国内的政治变乱中被杀,他的弟弟慕容伏允即位。即位后,慕容伏允将此事报告杨坚,并请求宽恕他的专权,并请遵照旧例,也娶隋朝公主为妻,杨坚同意了他的请求。
自此之后,吐谷浑向隋朝进贡,年年不绝。
隋帝国与吐谷浑的双边关系,也就此稳定下来。在这里,除了佩服杨坚的高瞻远瞩,我们似乎也不能有其他的反应了。
然而,可惜的是,这种稳定没有持续多久便被隋炀帝破坏了。其间详情,也敬请关注《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炀帝篇》了。
还剩最后一个——高句丽。因为隋朝跟高句丽争斗的高峰乃是隋炀帝时期,因此,关于这个问题也就摆在《炀帝篇》中进行详述了。
经历了漫长的乱世,隋王朝重新统一了天下,中华帝国也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开始出现在东亚的版图上,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大融合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崭新的稳定的国际秩序,隋文帝杨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他的这个答案也即将启动中国历史的又一个黄金期。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并不在于武力,而在于能够输出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能够以自己的文化,来影响周边的世界。
眼下的中国,在经济上、在军事上,或许正在逐渐崛起,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超级强国,我们还欠缺一点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