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暗渡陈仓”与“定军山” 大北公司海旱事件(第2/6页)
从此以后,洋商们可方便多了。利用这条电报线,欧洲人只要拍一个电报,就能在六个星期后接到本国的订货单,效率比邮船快得多。
清廷从中唯一得到的好处,就是凡经大北公司线路传递的政府公文、外交文书等等,全都予以免费。那会儿电报费用很贵,这项免费倒着实能省下一笔银子,但跟中国的损失相比,还是不成比例。
有人说倘若丁公在的话,不会让丹麦人如此嚣张。其实纵然丁日昌有通天的本事,也未免能奏功。因为这一回不比寻常,是列强政府在背后撑腰。民间纠纷,尚有法律可依,政府若是耍起流氓,可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
自从大北公司开了这个不好的先例以后,大东公司和其他列强公司也纷纷开始效仿。一晃数十年过去,大北公司在厦门如法炮制,从香港—上海线接出一条支路旱线。紧接着大东公司也在香港和上海之间设置专线,顺便打算福州也一并捎上,一口气与印度连通。其他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涌而上,无不私接回路,暗上旱线。
南北二线的开通让大北公司财源滚滚,独享垄断之暴利。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英、法、德、美四大强国坐不住了,希望利益均沾,联袂要求在上海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打算从上海拉海线到山头、宁波、温州等沿海各地区。李鸿章为了换取大北公司对中国电报业的基建支持,把沿海二十年的海线专利都转让了大北公司,所以回绝了这个请求。
但对于旱线问题,既成事实归既成事实,中国却始终没有承认过它的合法性。当初清廷拒绝旱线,主要是出于外交尊严和主权的考虑,而现在形势却有了不同的变化,因为中国也开始自己兴建电报业务,不得不考虑利益的问题了。
推动国营电报最起劲儿的盛宣怀曾经告诉过李鸿章一件事:有一年钦差曾纪泽出使俄罗斯谈判,他通过大北北线从圣彼得堡发电报到上海只花了一天时间,从上海用驿递送去北京,反而花了六七天。两下比较,优劣昭然若揭。这实际上等于另外一种形态的信息战。
想象一下,外国人在中国,比中国人还灵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呐。
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大臣上书陈言电报之利,奏请兴建自己的电报网络。他曾经有一篇奏折详细论及电报在军事中的作用,说理明白,文字浅显,兹转如下,“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泰东西各国于讲求枪砲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钦使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祗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馀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
慈禧太后在李鸿章劝说之下,恩准了申请——她这一次倒英明,等到数十年后庚子国变的时候,恰好是电报让这个老东西及时逃出了紫禁城。
到了1881年的时候,中国的几大重镇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报网络;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津沪电缆”横贯华北,使电报业“军转民”,开始从单纯的军事功用转向民用赢利事业。最初只在直隶活动的天津电报总局也在两年后改组成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正式成为官营企业,统筹全国电报事务——看清楚,已经是企业了,不再是衙门。
也就是说,以往外国人随意接旱线,政府最多是丢了面子;现在政府自己也开始办电报了,外国人这种行为就等于是与己争利,每年利润损失巨大。
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拿大北公司开刀。它是整个局势的罪魁祸首,又是中坚大将,若不拿它杀一儆百,别指望其他公司会服服帖帖。
清廷对这个大北公司是又恨又爱,恨的是它屡屡当电信侵华的急先锋,爱的是它倒也给中国出了不少力气。中国大部分电报线路,包括大(沽)(天)津线、津沪线、江南的一些支线,都是大北公司修的;北洋电报学堂成立的时候,大北公司还特意派遣了几名精英来当讲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代电报人。
宋太祖说过,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此时的清朝政府也是一样,电报局里不容洋人酣睡。在1883年,清廷借着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的机会,终于派了两个谈判代表着手解决大北公司这一头疼的问题。谈判代表才两个人,首席代表是盛宣怀,他的副手是郑观应。
盛宣怀一代官商,何等头脑,加上长期浸淫兴办电报的业务,一眼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丹麦人十年前在上海那手“暗渡陈仓”的计谋。这个先例不除,永远会有后续者蠢蠢欲动。他一边提醒各地华商“自设以争先”,免得被洋人占了便宜,一边和郑观应商量如何应对这一局势。
欲要灭敌,必先除其羽翼。要想干掉大北,就得先把外势扫平。
大北公司最强有力的支援,是那个叫嚣着要修香港—福州—上海线的英国大东公司,别看它跟大北公司是竞争关系,其实一个鼻孔出气。他们在1883年初就有了一个秘密协议,大东公司负责修一条香港到上海的水线,收益分给大北公司一半,而大北公司则允许大东公司分享中国海线修筑的专营权。对他们来说,旱线登陆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时任上海道的邵友濂已经拒绝过多次大东公司水线登陆的请求,假如大北公司成功登陆,大东公司就能理直气壮地嚷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口子一开,损失就大了。
所以按盛宣怀的原话就是:“欲拆厦岸已成之丹线,方能拒福、汕将至之英线。”倘若能够先行把大东公司摆平,来一个釜底抽薪,大北公司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可怎么釜底抽薪,也是一门艺术。给的条件太低,人家不干;给的条件太高,自己又吃亏。最后想出办法的不是盛宣怀,也不是郑观应,却是一个本来与此事无关的曾纪泽。
当时曾纪泽正在跟英国人谈判鸦片关税问题,中国欲禁鸦片又不敢禁,只好曲线救国,变着法儿提高鸦片的关税,以求能稍稍抑制。英国人还沉浸在鸦片战争的兴奋里,对中国这个要求坚决予以抵制,谈判一直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