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电报与晚清政治(第5/5页)

这一封封的往来电报,织就了东南互保的大网,也撕破了满清朝廷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本来自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朝廷的绿营糜烂不可用,中央政府被迫令各地督抚自募练军起,清朝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地方实际控制的权力,不过靠着曾、左、李等重臣没有什么太大野心,慈禧在中央又有一定威望,还能勉强撑持着老大帝国的威严。有时候人人都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过心理惯性使然,不敢作仗马之鸣而已。现如今,这一封封电报赛匕首,似投枪,放干了满清朝廷的最后一滴血。每个人都知道,清朝的统治已经完蛋了,大家擦亮眼睛,只等着看它什么时候咽下最后一口气。11年后的辛亥革命,也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退出中国。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终于从西安回銮北京。只是这一次她不敢沿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东出潼关,经过河南洛阳、巩县、郑州到开封,再从开封渡过黄河,一路北上。在此之前,慈禧太后一直不允许陕西、河南等省修筑铁路、电报,以致陕、豫两地只能靠畜力运输或传递信息,极其不便。盛宣怀打出方便太后“回銮”的旗号,特意拨款修筑了潼关-直隶线,全长1600华里,与山东、江苏两路电报联通,从此开始了中国内地的电报网络建设。

至于慈禧太后,她已经充分领教了电报的威力,总算乖乖闭上了嘴,不再横生阻挠。

假设没有电报,而是依靠清政府古老而效率低下的驰驿,李鸿章、盛宣怀、张之洞等人绝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东南互保”的核心精神达成共识,并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全国,让各地督抚为之震动,顺利实行。电报赋予了“东南联保”以全新的政治内涵,其商议效率之高,实施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别说大清开国二百年,就是中华五千年来,也是匡古未有的政治奇迹。

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这里姑且不提。不过东南互保事件却生动地表明,电报在短短几十年间,已经从国人眼中的洪水猛兽变成了中国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工具。电报的迅捷让政治变得更加云诡波谲,变数更多。到了清末民初,更是电波纵横,往来频繁。可见电报已深深进入生活,给中国晚清政治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