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鹰击长空 第一百二十六章 顺水人情(第2/3页)

吕思远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半晌,他低声问道:“冷千秋怎么知道?”

李维正望着这位被秦王之事折磨得神情憔悴的男子,有些怜悯地摇摇头道:“吕兄,亏你还被称为毒秀士,这么简单的事情都看不透吗?冷千秋是谁的人,他又怎么知道你投靠了秦王,其实你早已经被秦王的人出卖了,一直就坐在刀口上,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今天是詹徽来逼你,明天又是某某亲王来要挟你,你答应一件事就等于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一根绳索,本来你还有路可走,可今晚你若真为了詹徽参与到秦王的案中去,你就将置自己于死地,就是蒋瓛也保不住你了,我不妨告诉你实话,秦王一案,有很多相关利益方都在盯着,吕兄何必为詹徽的一己之私而毁掉自己呢?”

李维正的话字字敲在吕思远的心中,良久,吕思远长叹一声道:“我又何尝想替詹徽办事,只是他抓住了我的把柄,一旦告之蒋瓛,我也无路可走,但凡有第三条路,我也不会冒此风险,参与到秦王案中去。”

李维正忽然笑了起来,俗话说当局者迷,这句话一点不错,他摇了摇头笑道:“吕兄怎么会没路走呢?当真是钻牛角尖了,如果吕兄愿意听,我就给你指出三条路。”

吕思远蓦地站起身,向李维正长施一礼,激动地说道:“我愿洗耳恭听,请李大人教我!”

“第一条路,你若没有写什么效忠书,就索性坚决不承认曾经投靠过秦王,大不了是秦王来拉拢过你,只不过你态度暧昧,不过这样一来,蒋大人必然会怪你隐瞒他,会对你有成见,你将得不偿失,所以这只能算下策;第二条路是你反过来对付詹徽,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以秦王党罪将詹徽扳倒,那时他对你的任何不利言论都可以视为栽赃,不过这里面有皇上的变素,皇上抓罗子齐下狱,而不抓詹徽下狱,由此可见他对詹徽也在犹豫之中,从这一点来,风险与胜率各半,可谓中策。”

“那李大人的上策是什么?”吕思远有些急不可耐地问道,下策他肯定不会选择,就算他将来不承认詹徽的告发,那冷千秋呢?还有秦王的幕僚,他们若也来指证,自己就无可退之路了,而中策虽比下策稍好那么一点点,但风险太大,詹徽不仅掌握吏部,也掌握监察院,要想扳倒他,蒋瓛第一个就不会支持,所以这个中策也实际难行,他现在关心的是上策。

“上策其实很简单。”李维正盯着吕思远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吕思远缓缓坐下,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开锦衣卫,压根就没有向这方面考虑过,怎么走?去哪里?呆了半晌,吕思远犹豫地问道:“李大人认为这上策可行吗?”

李维正冷笑了一声道:“如果不可行,那吕先生为何要投奔秦王?”

一句话提醒了吕思远,是的,他为何要去投靠秦王,不就是因为他要给自己谋条后路吗?狡兔死,走狗烹,蒋瓛迟早要被皇上宰掉,自己怎么可能靠他一辈子,走!吕思远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早晚都是一个‘走’字,为什么现在不能走呢?他的钱已经捞足了,也不是什么朝廷职官,不过一个幕僚而已,完全可以一走了之,隐藏起来好好享受几年,待机会出现时再出山谋政,这才是真正的上策。

李维正从他的眼中便知道吕思远动心了,他微微一笑,给他吃下了最后的定心之丸,“如果吕兄不嫌山东贫瘠,不妨就躲在我的地盘去,我会照顾你。”

吕思远呆呆地望着墙角发怔,尽管他也有了离开锦衣卫的意向,但事情来得太突然,他需要时间考虑,过了一会儿,吕思远才叹了口气道:“这件事让我好好想一想。”

顿一下,他又道:“不过李大人可以放心,罗子齐的事情我绝对不会插手。”

……

当天晚上,吕思远给蒋瓛留了一封信,信中他对自己离开原因含糊其词,但他也暗示了蒋瓛,要提防监察院插手秦王案,随即一家人悄悄离开京城,不知所踪。

……

除夕的夜幕渐渐笼罩了京城,大街小巷的爆竹声此起彼伏,饭菜香气飘荡,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笑声不绝,已开始了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刻,除夕团圆之宴。

但皇宫内却冷冷清清,丝毫感受不到除夕的热闹和喜庆,朱元璋仿佛没有过年的意识,他还和平常一样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晚饭已经简单吃过,御案上已经堆起了高高的奏折,虽比平常少一点点,但数量依旧很多,这又将是个不眠之夜了,这也难怪,在朱元璋眼中大明江山就是一个大家,子民们要过年过节他不反对,但作为家长,他需要将家里的事情处理完结才有歇息的时候,只是家里的事情一直就是这么多,这也注定了他永远没有歇息的时候,尤其是年底,他要接见属国的觐见,要举行各种重大仪式,还要考虑明年的诸项大事安排,因此更加朝务繁重。

此刻,朱元璋在考虑一项对北元的重大战略方案,重建东胜卫和大同诸卫,洪武六年,朱元璋意识到北元非一日可灭,遂改变对元策略,以防御为主,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云内等屡受北元侵袭的州郡,边民一概内迁,东胜五卫也随之撤离。

但经过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和今年的歼灭战,北元的残余势力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从得到的情报来看,北元内部明显出现了分裂迹象,两个大部落瓦剌和鞑靼因内部权力之争发生了对立,北元极可能一份为二,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就不能急于对北元大举用兵,以免北元在大军压境下重新团结,而是应静观其变,等待北元分裂,同时应利用这个机会清剿大明边境附近的残余势力,并巩固大明防御,现在无疑就是重建东胜卫和大同卫的最好契机。

在朱元璋的计划中东胜建五卫,大同以东建五卫、以西建六卫,这样一共新建十六卫,按平均五千人一卫来算,也就是九万军户,连同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五六十万人的规模,但让朱元璋为难的是各边军并无多余的兵力,东胜和大同诸卫不可能平空而出,只能从内地迁移军户,朱元璋为此事已经考虑了整整两天,他最终决定从山西各州府民籍中以四户选一户改为军籍,调赴东胜州和大同州重建防御体系,包括粮食、牲畜和大量筑城物资的调集等等也一并进行。

这样一来,东胜卫和大同卫将起到屏障河套腹地的作用,东连宣府、开平,西与宁夏遥相呼应,‘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