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议会第三章中国议会(第18/19页)

[135]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364、1368、1371页。

[136] 《井上雅二当用日记》附件,《中国自立会的布置》,《乘桴新获》,第379—381页。

[137] 1900年初废立之争后,清廷即有绝帝党领袖之说,欲将陈宝箴就地正法(1900年4月《致孙仲恺书》,《宋恕集》下册,第700页)。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二十六年四月,不孝方移家江宁,府君且留崝庐,诫曰:‘秋必往’。是年六月廿六日,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前数日,尚为《鹤冢》诗二章;前五日,尚寄谕不孝,勤勤以兵乱未已,深宫起居为极念。不孝不及侍疾,仅乃及袭敛。通天之罪,锻魂剉骨,莫之能赎,天乎痛哉!……不孝既为天地神鬼所当诛灭,忍死苟活,盖有所待。”(陈三立著,钱文忠标点:《散原精舍文集》,第77页)据戴远传《文录》手稿:“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见宗九奇《陈宝箴之死的真象》,《文史资料选辑》,第87辑,1983年4月,第223页。另参见邓小军:《陈宝箴之死考》,中山大学历史系编,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531—552页)在此之前,流放新疆的张荫桓被清廷处死,翁同龢因护理苏抚陆元鼎力保,得免于难。陈宝箴之死对自立会的影响,参见《井上雅二日记》明治33年8月4日(汤志钧:《乘桴新获》,第360页)、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第33页。

[138]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一,第57—64页;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第29页;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58页。

[139] 《致谭张孝书》,方志钦主编:《康梁与保皇会》,第29页。

[140] 1900年11月26日《康有为致邱菽园书》,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第330页。章炳麟《革命之道德》称:“庚子保皇之役,康有为以其事属唐才常,才常素不习外交,有为之徒龙泽厚为示道地。其后才常权日盛,凡事不使泽厚知,又日狎妓饮燕不已,泽厚愤发,争之不可得,乃导文廷式至武昌发其事。”(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集》上册,第314页)而康有为是函予以否认:“唐、狄皆未告龙,今亦何由知?亦不过与邱揣摩耳。”

[141]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四,第3744页。

[142] 《集蓼编》,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第14页。廖梅书已引及此条。

[143] 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第248页。

[144]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374页。得罪两面,指清政府和保皇会;双火,荣禄;君瑞,张之洞。

[145] 《汪康年致宗方小太郎函》,汤志钧:《乘桴新获》,第203页。

[146] 毕永年:《诡谋直纪》,汤志钧:《乘桴新获》,第26页。

[147]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197页。

[148] 同上书,第1367、1363页。此函系回答汪康年来信所询问之事。夏曾佑原准备赴沪面议,因沿途耳目众多,恐引起疑议,故以信作答。1900年5月下旬夏曾佑曾提议:“菀生此时有一奇事可做,是合双火与对山之交,此事有奇验,惜菀生不肯为,不敢为耳。”想让王修植作中人,撮合康有为与荣禄。前引书,第1360页。

[149] 《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202页。

[150]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009页。钱恂答称:“门下士极力图合,然孙昏而康诞,均非豪杰。”此条附于1900年6月13日所收第26书,而内容提及杨衢云被刺事,应写于1901年。

[151] 谢缵泰著,江煦棠、马颂明译:《中华民国革命秘史》,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料专辑》,第309页。

[152]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8页。

[153] 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1册,第509页。关于文廷式访日事,1900年5月16日周善培致汪康年函中问道:“萍乡东游还否?游有益否?”(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195页)

[154] 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第149页。

[155] 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第36—37页。

[156]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认为,陶“是为探得中国议会的内情而入会的侦探”(《井上雅二日记》,明治33年8月4日、24日,汤志钧:《乘桴新获》,第359、372—373页)

[157] 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第169页。

[158] 《上江都刘岘庄制军书》,汪诒年编纂:《汪穰卿遗著》,第4册。

[159]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97—198页;《上海维新党重要人士上李鸿章意见书》,《东亚同文会第十回报告》,明治33年9月1日。

[160] 章炳麟:《来书》,《中国旬报》第19期。

[161] 《上海维新党重要人士上李鸿章意见书》,《东亚同文会第十回报告》,明治33年9月1日。

[162] 《井上雅二日记》,明治33年7月22日,汤志钧:《乘桴新获》,第351页。

[163] 周康燮:《陈三立的勤王运动及其与唐才常自立会的关系——跋陈三立与梁鼎芬密札》,《明报月刊》第9卷第10期,1974年10月。

[164]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1362—1363页。刘表,张之洞;大胡子,梁鼎芬。

[165] 《伊藤博文关系文书》,汤志钧:《乘桴新获》,第196页。据《中国国会自立军勤王讨贼檄文》,除鼓吹自立、国民,抨击独夫民贼外,尤其强调“我士、我民、我汉族”与“逆后、逆王、逆臣”不共戴天(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义和团运动》,第204—207页)。

[166] 《井上雅二日记》,8月26日,汤志钧:《乘桴新获》,第375页。

[167] 《上江都刘岘庄制军书》,汪诒年编纂:《汪穰卿遗著》,第4册。

[168] 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第28页。另据张篁溪《自立会始末记》,唐才常以“北方无政府为词,藉日本人为通殷勤于鄂督张之洞,讽以自立军将拥之据两湖而宣布独立。张之洞犹疑莫决,同时对会党之运动虽有所闻,未尝予以压抑,似非全无好意者。唐才常多方设法促张之洞自决,张无所表示。唐才常以为无望,乃扬言于外人曰:倘张之洞奉清廷之命以排外,吾必先杀之,以自任保护外人之事。张之洞闻而深恨之,乃决计先发制人,将党人一网打尽,以绝祸根”(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第9—10页)。